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

发布时间:2017-06-13 11:09

  本文关键词: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雷达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评论扎根于中国本土,立足于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的思想主线中品评作品的得失。他的评论风格特点鲜明,对于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雷达的文学批评进行了论述:第一,分为四个阶段对雷达的文学批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第二,本文认为雷达的文学批评继承并深化了马列文论的主要思想,将“现实性、历史感、文学性”作为结撰批评的主要考察点,认为贯穿其批评实践的思想主线是“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雷达的文学批评看重创作者和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第三,本文对雷达文学批评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概括,认为其批评存在以下几个特色:批评视野宏阔且敏锐,能够及时发现文坛的新现象并能在重要节点及时作出总结;其次,以个人生命体验作为一种主要的审美方式使得他的批评文章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再次,以散文化的语言、多样性的文体书写批评,使得他的批评文章可读性强,接受程度高。第四,本文通过分析雷达文学批评的理念,概括雷达文学批评的美学特质,得出了雷达文学批评的价值,认为雷达的文学批评具有文学史价值;能够在客观公允的前提下品评作品,标立了真正的批评精神,对于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雷达 文学批评 话语体系 建构者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0
  • 第一章 雷达文学批评纵观10-17
  • 一、踏上评论之路10-11
  • 二、80年代——发力的十年11-13
  • 三、90年代——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13-15
  • 四、新世纪以来—尖锐探索、紧跟潮汐15-17
  • 第二章 雷达文学批评的理念17-26
  • 一、思想主线: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17-20
  • 二、批评立场:主体意识的高扬20-22
  • 三、马列文论的继承与深化:现实性、历史感与文学性22-26
  • 第三章 雷达文学批评的美学特质26-37
  • 一、敏锐宏阔的批评视野26-29
  • 二、生命体验式审美批评29-33
  • 三、散文化批评与多样性文体33-37
  • 第四章 雷达文学批评的价值37-47
  • 一、文学史价值37-40
  • 二、树立了真正的批评精神40-43
  • 三、对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意义43-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历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端家明;文学批评:走出困顿的沼泽[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杨尚梅;地方文学批评浅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陈阳;摆脱文学批评不振局面的探讨[J];理论界;2004年04期

5 李丽芳;;需要概念越境的云南文学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6 汪旭东;;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吴俊;;新时代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09年05期

8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本体研究的提问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9 陈海艳;王勤;;文学批评的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王丹;;浅谈文学批评的尴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4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高楠;;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於可训;;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8 余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文学批评扫描[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9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10 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N];人民日报;2010年

2 王春林;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一辩[N];太原日报;2010年

3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应具有探索意识和争鸣意味[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专题讨论重建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1年

6 余一力;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与自由精神[N];文艺报;2012年

7 杜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N];河北日报;2012年

8 张剑虹;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9 闻言;向文学批评致敬吧[N];文艺报;2013年

10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牛学智;文学批评不能随波逐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3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4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7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慧tD;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3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显硕;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9 周秋红;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及其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晓燕;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46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