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5-29 10:05

  本文关键词:苏轼节令诗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暨南大学》 2011年

苏轼节令诗词研究

朱帆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一系列寓意丰富的节令。这些节令浸润着先民丰富的生活经验,浸润着醇厚的世俗人情,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丰富、深化着,它既有普遍性,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其精神内核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骚客。苏轼便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写作了大量的节令诗词。尤其是中国的一些传统佳节,如: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发苏轼抒发他对亲友的思念、对朋友的离而不舍,以及自己内心或感伤或愉悦等复杂情感。 宋代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而苏轼又是宋代文学的重镇,因此对苏轼的研究特别重要。通过解读苏诗苏词和各种传记资料,不难发现苏轼的节令诗词包含了丰富的世俗人情,准确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精神状态。本文从“情”字着眼,对苏轼的节令诗词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以期较为真实地还原苏轼的心境,把握其心理状态,分析其艺术特质,帮助我们更完善地理解苏轼其诗、其词,其思、其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节 选题原因与意义8-9
  • 第二节 学术研究现状9-10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10-12
  • 第一章 节令概述与宋代重要节令12-17
  • 第一节 节令与节令诗词概述12-13
  • 第二节 宋代重要节令综述13-17
  • 第二章 "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清明诗词研究17-26
  • 第一节 清明、寒食、上巳三节之沿革17-20
  • 第二节 苏轼寒食诗的两种类型及其风格转变20-26
  • 第三章 "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七夕、中秋诗词研究26-37
  • 第一节 苏轼与月概说26-27
  • 第二节 亲情因素对苏轼七夕、中秋诗词之影响初探27-33
  • 第三节 苏轼中秋诗词的观潮主题33-37
  • 第四章 "良辰乐事古难全"——苏轼重阳诗词研究37-47
  • 第一节 重阳节之起源及其文化性格37-38
  • 第二节 友情因素对苏轼重阳诗词之影响初探38-44
  • 第三节 苏轼重阳诗词的迁逝之感44-47
  • 第五章 "但把穷愁博长健"——苏轼除夕诗词研究47-55
  • 第一节 除夕各种活动及其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47-50
  • 第二节 "但把穷愁博长健"生命意识初探50-55
  • 第六章 综论: 苏轼节令诗词情本论之意义55-59
  • 附录: 苏轼节令诗词一览59-79
  • 论文注释79-86
  • 参考文献86-89
  • 后记8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帆;;从《冷斋夜话》看山谷诗法[J];电影评介;2010年1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阮延俊;苏轼诗与禅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云英;;聊斋赋思想内涵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翁小倩;;撒帐习俗的民俗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张慕华;;上梁文与宋代文人构建的理想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常德荣;;宋代宫词刍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忠纲;;说“诗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杨明;;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2 朱欢欢;;苏轼科技活动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乾耀;;《论语》与《莊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胡曉明;;宋辩才法师年谱[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5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瑞侠;;《楚辞·渔父》形象演变与解析[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吉成名;;论宋代井盐产地[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8 吕肖奂;;《醉翁吟》与《醉翁操》[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硕;宋词词汇与宋代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石;苏轼与佛教三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2 成宗田;东坡诗的禅缘情结[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黎小冰;;随心入禅境 旷达对人生——禅宗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邝文;苏轼诗论与诗作的禅宗化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 邝文;略论苏轼的禅宗思想及对其诗论诗作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薛亚康;禅宗对苏轼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胡中柱;苏轼与禅宗[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曹军;论苏轼诗歌的佛禅底蕴[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9 董雪明,文师华;苏轼的参禅活动与禅学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范春芽;苏轼与杭州诗僧诗文酬唱及其相互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的民俗审美价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繁荣缘因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屈万青;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苏轼节令诗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1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