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学转向与主体间性的关联
本文关键词:论“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学转向与主体间性的关联
【摘要】: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诗歌",在创作上具有高度的语言自觉和清醒的语言意识,规避情感介入和价值判断,"诗到语言为止"成为其代表性的理论口号。"第三代诗歌"对主体性的批判割断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使中国诗歌出现了一次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语言学的转向"。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 语言学转向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诗歌”,除了在表现内容具有外延拓展,容纳思想史、文化史因素的倾向之外,还突出地表现为向文学本体的收缩和关照。因而,有着这样诗学倾向和审美追求的“第三代诗歌”,极力颠覆传统的(甚至是刚刚成为传统的)诗歌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礼红;李长银;;第三代诗歌出现原因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刘波;张政雨;;论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后的“漂流式写作”——以诗人孟浪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3 罗文军;;成都内外——对四川第三代诗歌传播的社会学考察[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龙潜;第三代诗歌的分化[J];晋阳学刊;1997年06期
5 刘建国;第三代诗歌的外在境遇和语言特征[J];曲靖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6 梦亦非;;新图景中的不可能性诗歌——兼对第三代诗歌的反思[J];文学界(专辑版);2013年06期
7 徐白;第三代诗歌的四个状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郑卫明;主体间性的降临与第三代诗歌艺术的转变[J];文艺评论;2005年05期
9 李建立;;第三代诗歌中的文革隐迹书写[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10 李建立;李达;;互文视野中第三代诗歌写作[J];理论与创作;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周聚;;美国自白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的关系探源[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忠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的互动共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晓燕;第三代诗歌批评论[D];山东大学;2009年
2 陶富;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第三代诗歌[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李想;“突然间”的自我[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陈钰文;作为生活方式的口语及其诗歌写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磊;诗:1986的狂欢与盛宴[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长银;反叛与重建[D];郑州大学;2001年
7 李建立;旁观者的出场[D];河南大学;2005年
8 姬春涛;穿越古今的沉吟者[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2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7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