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7-07 20:06

  本文关键词: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形态从广义上说具有四种,即: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无论哪种文明形态,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理性抉择,同时文明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农业文明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世世代代都受着农业文明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对农业文明形态下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审美的定势,这种定势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走向。
  1 中庸和谐的审美视角
  温润的气候条件、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定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及中庸和谐的审美视角。文明的起源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古代的希腊、印度、埃及、中国均处在地球的北纬30度~北纬40度左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则位于北纬30度~北纬37度的区域,这片广大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季风湿润和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部分地区冬季温和多雨。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五千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4个温暖期分别是:仰韶文化到商代、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隋唐到北宋初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这4个温暖期恰是中国农业文明诞生、发展和走向高峰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集体性格共生的形成期,同时也是审美主体从觉醒走向渐进再到成熟的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的出现使农业劳动从“千耦其耘”走向了个体耕种。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百亩之田,生事已足,五口之家,和乐且耽,乃更所重视,亦推此和乐之心以为解决。和乐且耽,还生成了典型的农业文明的好生、乐生之情。”这种百亩之田、五口之家就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生产单位,家庭又衍生出家族,家族之中有长幼尊卑,这就需要家族内部成员要相互以忠恕相待,互敬互爱。按照钱先生家国同构的观点,家、国、天下便形成了统一的关系。在这种价值体系和伦理规则下,尊敬君主如同尊敬父兄,,爱别人家的女子如同爱自家的姐妹,因而说出的话,写出的诗、做出的文,均应使观赏者有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审美感受。
  《诗经》是最能体现中庸和谐审美视角的上古诗集。《召南·江有祀》是一首弃妇诗,表现了对抛弃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然每章结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却没有任何钻牛角尖之意或哀怨之情,全诗温润中庸,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自信与自尊。杜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除留下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外,还有许多中庸和谐具备中和审美价值的诗歌。如:“天下朋友皆胶漆”(《忆昔二首》其二)“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清人朱庭珍指出杜甫诗歌与其性情的关系说:“有温柔敦厚之性情,乃能有温柔敦厚之诗。……少陵哭房琯、送严公、梦李白、寄王维、别郑虔,其诗无一不深厚沈挚,情见乎词,友朋风义,何其笃也。”(《筱园诗话》卷三)。
  2 旷达飘逸的审美特质
  自耕自作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无拘束、无协作、无交换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旷达飘逸的审美特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势必带来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封闭、狭隘;另一种则是旷达、开放,这种矛盾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农业文明所特有的,它并行于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深处。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作为农业文明负面


  本文关键词:论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6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