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朱权研究元杂剧_元杂剧发展历程和特点_《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7 18:05

  本文关键词:元杂剧中的隐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07年

元杂剧中的隐语研究

黄斌  

【摘要】: 隐语在先秦时期被称之为廋词,后来朝娱乐文体方向渐渐发展成谜语,朝语用的方向渐发展成为市话、行话、黑话、切口等。检索元代重要的戏曲文献资料《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就可以发现,这两部文献资料中多次论及元曲家热衷且擅长隐语创作。这说明元曲家及元曲与隐语关系密切,可惜这些曲家的隐语集子皆已散佚,所以使之难以进行考索,无法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难以成为学术热点,因而隐语与元曲之间的具体联系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力图通过系统的分析元杂剧中隐语呈现的情况,大致勾勒出元杂剧与隐语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隐语在元杂剧中出现的形式,总结元杂剧中所运用的隐语的作用,分析二者之所以能够紧密结合的社会外部原因与文学自身内部原因。 广义上的“元曲”包括散曲与剧曲,它们与隐语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最能集中反映元曲与隐语关系的是“一代之文学”──元杂剧。限于篇幅与学力的限制,本文仅选取了结合最为典型最具考察价值的元杂剧中的隐语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章)。 第一章:主要钩稽各种文献材料,系统勾勒元代曲家与隐语创造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元曲与隐语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将“曲”的范围具体限定为杂剧,舍弃散曲与南戏等戏曲形式,以方便后文集中讨论。 第二章:主要结合隐语的发展源流,分析隐语在各朝各代的发展形式,并以之为坐标对照元杂剧中的隐语的形式,考察隐语在元杂剧中出现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歇后语、拆白道字、谶语、廋词、咏物诗谜等等。 第三章:主要探讨隐语在元杂剧中所起的主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表达思想,反映主题;塑造人物,刻画形象;制造冲突,推动剧情;讽刺世情,揭示矛盾;、插科打诨,吸引观众;含蓄传情,委婉达意。 第四章:主要分析隐语与元杂剧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包括:发展源流上的近亲关系,杂剧艺术的综合性,市民娱乐需求的刺激,社会世风的影响等等。 结语:主要对比隐语与元杂剧以及与明清小说结合时各自呈现什么样的特点,然后收束全文。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集中力量探讨了隐语作为一种娱乐文体与元杂剧结合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在以下几个问题用力较深:1、以《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为文献依据系统而具体的钩稽元曲家、元杂剧、隐语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2隐语在元杂剧中运用的形式与作用;3、隐语与元杂剧紧密结合的内外部原因。这些问题是前人已有褴褛之功,但尚未深入的。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探究,虽然未有惊人之言,更不是不刊之论,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还是依据传统的材料考据分析方法,较少引用外国新兴的文艺思想。这使得本文在方法上显得有些落后。但西方的方法在运用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时候,是需要谨慎为之的,否则不仅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也容易导致“食外不化”。故而本文主要秉承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构思行文。 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元曲家擅长且热衷隐语创作,元杂剧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隐语,其所起之作用不可忽视,它们能紧密联系有着社会世风的外因与文体相通的内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37
【目录】:

  • 中文提要3-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一章、元曲家与隐语11-22
  • 1、《录鬼簿》、《录鬼簿续编》与元曲家、隐语11-17
  • 2:隐语之源与元杂剧17-22
  • 第二章、隐语在元杂剧中的形式22-30
  • 1、拆白道字23-25
  • 2、歇后语25-27
  • 3、咏物诗谜27-28
  • 4、谶语28-30
  • 第三章:隐语在元杂剧中的作用30-44
  • 1、表达思想,反映主题30-32
  • 2、塑造人物,刻画形象32-33
  • 3、制造冲突,推动剧情33-38
  • 4、讽刺世情,揭示矛盾38-40
  • 5、插科打诨,吸引观众40-42
  • 6、含蓄传情,委婉达意42-44
  • 第四章:隐语与元杂剧联系紧密的原因44-52
  • 1、发展源流上的近亲关系44-46
  • 2、世风的影响46-50
  • 3、杂剧艺术的综合性50-52
  • 结语52-56
  • 附录:中国古代酒令文献叙录56-71
  • 参考文献71-75
  • 再记:八千里路云和月75-7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林;犯罪隐语语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莉莉;《元刊杂剧三十种》复音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艳;汉语隐语的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锡兴;拆字令到拆白道字[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3期

    2 李琳;宋元明“疯僧戏秦”故事流变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洪涛;略论先秦隐语的产生及发展[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4 欧阳光;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本事嬗变探微──从杂传故事到通俗文学的个案考察[J];文学遗产;2001年04期

    5 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J];文艺研究;2005年08期

    6 伏俊琏;《汉书·艺文志》“成相杂辞”“隐书”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梅新林;中国戏剧晚熟原因新探[J];浙江师大学报;1995年02期

    8 郗文倩;从游戏到颂赞——“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叙述者、小说观念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2 郑红翠;浅谈《聊斋志异》故事类型与大团圆结局方式[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4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5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王春阳;;中国传统吉礼的产生及其构建动因抉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钟翠红;李建华;;论江总的散文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崔志伟;;元明之际松江诗人“史诗”创作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9 张艳;;简论元代女诗人郑允端诗歌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叶旦捷;论《聊斋志异》中的喜剧性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5 郝延霖;;论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剧色彩[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6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崔茂新;;施惠为南戏《拜月亭》作者考论[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静;韩偓诗歌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敏;原始混沌孕育的“雾中之花”──《诗经》隐语意象及比兴手法的文化探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郝志伦;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刘景霞;;常规关系与话语含意理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程湘清;汉语发展规律初探[J];东岳论丛;1980年01期

    5 袁瑛,张远萍;浅谈犯罪隐语特殊的交际功能[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王慧;江湖隐语的文化心理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王希杰;黑话说略[J];汉语学习;1989年05期

    8 陈克炯;;《左传》复音词初探[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4期

    9 叶建明;当前娱乐场所隐语的特点[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邵朝阳;澳门博彩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甄炜旎;《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满祥;澳门黑社会秘密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莫倩仪;澳门博彩业用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何忠东;《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述补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邓红梅;唐宋笔记中的隐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家合;元刊杂剧疑问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帅;《元刊杂剧三十种》与《中原音韵》用韵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尚虹;《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董志光;《元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月婷;《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连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琼;《盛明杂剧》复音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刘玉娥;《大唐新语》复音词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燕永成;龙衮和他的《江南野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2 刘斯翰;赋的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3 梦斌;;对《东窗诗》的一个理解[J];江汉学报;1962年10期

    4 康保成;;戏曲起源与中国文化的特质[J];戏剧艺术;1989年01期

    5 方孝岳;;关于“屈原”“天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杂剧通论》出版[J];中华戏曲;2008年01期

    2 ;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成就与不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6期

    3 戴峰;;元杂剧本体特征论[J];戏曲研究;2005年02期

    4 程芸;;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情怀——记邓绍基先生的元杂剧研究[J];戏曲研究;2006年03期

    5 刘荫柏;;20世纪元杂剧研究概说[J];戏曲研究;2001年02期

    6 朱伟明;;傅惜华与20世纪元杂剧研究[J];戏曲研究;2008年01期

    7 李静;20世纪下半叶的元杂剧研究──20世纪元杂剧研究系列之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筱梅;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元杂剧研究系列之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魏一峰;;二十世纪元杂剧的文体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范丽敏;;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元代“逐臣孤子”类杂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窦开虎;;20世纪水浒戏研究述评[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瑞;元杂剧中反面角色的设置[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D];苏州大学;2012年

    3 国宇;元杂剧中的蒙古族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佳硕;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冯阳阳;元杂剧风尘女子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詹妮;元杂剧中的鸨儿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梁莹;元杂剧小人物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8 吴丹;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9 冯爱霞;元杂剧中吏员形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鹏;元杂剧中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审美特色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元杂剧中的隐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6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