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研究
【摘要】:中国左翼话剧发生于1928一1936年,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研究价值。左翼话剧与世界文艺界的左翼思潮蓬勃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又以国内严酷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为具体社会背景;从文艺自身发展角度,左翼话剧吸纳并修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文艺思想,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及理论,逐步实现对自身理论的充实与调整。通过具体的话剧运动与创作,左翼戏剧家们将话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战斗武器,以高昂的革命战斗精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话剧运动,并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话剧创作。本文将对左翼话剧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分别从发生背景、话剧运动的具体实践、作品解读三个方面,分析左翼话剧的发生逻辑、发展脉络,并探求其现实意义与缺欠。在中国话剧发展历经百年风雨之后,力求能够客观并科学地梳理并探讨左翼话剧对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贡献,对推动今后中国话剧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有所助益。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左翼话剧发生的现实土壤一一国际左翼文艺思潮与左翼戏剧的蓬勃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艺术本身的具体发展状况,探讨中国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的发生逻辑。第二章将左翼话剧运动视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进行历史的考察,探讨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左翼戏剧家们展开了怎样的话剧运动。第三章通过左翼话剧创作分析,挖掘左翼话剧的丰富内涵,探讨左翼剧作家如何通过话剧创作,配合轰轰烈烈的左翼话剧运动等问题。第四章结合前三部分对左翼话剧发生与发展具体实际的考察,努力揭示其中的历史功绩与艺术缺憾。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中,确实存在无暇充分认识和尊重话剧艺术的特殊规律、话剧艺术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被严重削弱等方面问题。但应在研究中尽量走出“政治与艺术”的平面考察方式,挖掘其政治外衣下,对中国话剧发展乃至文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左翼 话剧 “转向” 话剧运动 话剧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5
- 第一节 研究综述10-13
- 第二节 选题意义13-15
- 第一章 特殊的历史语境15-26
- 第一节 国际左翼文艺思潮与左翼戏剧15-20
- 第二节 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的国内土壤20-26
- 第二章 左翼话剧运动的组织发展26-38
- 第一节 “剧联”成立前的准备阶段26-30
- 第二节 “剧联”成立后的发展阶段30-36
- 第三节 “剧联”的解散与左翼话剧的转化36-38
- 第三章 左翼话剧创作考察38-48
- 第一节 剧作家创作的复杂性——以田汉、洪深的话剧创作为例38-41
- 第二节 戏剧冲突的复杂性41-44
- 第三节 大众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44-48
- 第四章 历史功绩与艺术缺憾的统一体48-56
- 第一节 左翼话剧的历史功绩48-52
- 第二节 左翼话剧的艺术缺憾52-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2-6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1期
2 张大明;前期左翼文学的历史经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1期
3 马晖;左翼文学价值观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琳,牛会娟;再析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从“合力说”看左翼文学运动[J];天府新论;2004年S1期
5 郑绩;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3期
6 林虹;个性的发现与失落——再论现代派与左翼文学的疏离与融合[J];中州学刊;2005年04期
7 陈平原;;“左翼”、“时代”及“文学”——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01期
8 马晖;;价值视野中的左翼文学[J];社科纵横;2006年02期
9 丸山f;;在汕头大学“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2006.1.9)[J];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02期
10 刘震;;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的两种范式与新的可能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梦阳;;左翼文学资源对当代中国的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程致中;;一道雄强壮丽的文学风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资源性意义[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奕彤;;秋白与鲁迅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A];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建锋;;论左翼川籍作家创作的地域文化意蕴[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邬冬梅;;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A];茅盾研究(第12辑)[C];2013年
7 王铁仙;;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左联时期的瞿秋白[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秦弓;左翼文学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00年
2 贺立华;拷问历史:左翼文学问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本版编辑 汕头大学 王富仁 北京大学 钱理群 北京鲁迅博物馆 王得后;左翼文学:且拿生命去书写[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刘继明;新左翼文学与底层写作[N];湖北日报;2006年
5 思文;左翼传统在当代[N];北京日报;2001年
6 张炯;一本有拓新价值的著作[N];文学报;2013年
7 刘勇 杨志;“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N];文艺报;2006年
8 ;郜元宝:犹在“二周”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程洁;110件珍贵馆藏文献[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骥鹏;革命中的启蒙困境[D];河南大学;2009年
2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骋;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美琼(Lee Mi Kyung);中韩左翼文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审美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健;论当代中国“新左翼文学”的兴起[D];安徽大学;2012年
3 陈娇娜;论左翼文学话语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范珊珊;论“新左翼文学”的提出与意义[D];河北大学;2013年
5 宁丽萍;“左翼文学批评”的生成与演变—文学思潮视野中的“左翼批评话语史”[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兰;“新左翼文学”批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岳凌;论左翼戏剧的概念化与公式化[D];西南大学;2016年
8 王一帆;左翼话剧运动与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徐婷婷;左翼文学与电影的性别话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朱法娟;20世纪30年代的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本文编号:668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6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