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探究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探究
【摘要】:婚姻与家庭是张爱玲小说的两个重要的题材,在这一类小说中,爱情的结局往往是苦涩而辛酸的,有着张爱玲式独特的"苍凉"。这其中,《倾城之恋》是她爱情观的集中体现:旧式的爱情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没有经济地位的女性最终无法获得完满的爱情,她们的爱情之路注定是个悲剧。本文结合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探究张爱玲笔下的爱情观。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爱情观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作家张爱玲作品的主题,如下主要探究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 一、爱情很现实,因而是悲凉的,它是经济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出自《诗经·卫风·击鼓》,因为它告白了爱情千古不易的誓言,两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兆华;;《倾城之恋》的结构和情节特点[J];新闻天地;2005年05期
3 胡彦华;杨青;;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4 王晶;;解读《倾城之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爱华;;苍凉的胡琴:《倾城之恋》·《二段琴》[J];创作评谭;2008年02期
6 雷霖;;有意味的形式——《缓慢》与《倾城之恋》的时间叙事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朱刘霞;;香港的悲喜剧——《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和爱》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8 白春香;;女性怨曲二重奏——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9 刘耘;刘翊;;同一时代造就的不同恋情:《瑰宝》与《倾城之恋》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7期
10 周萌萌;;《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瑾;陈数黄觉献上《倾城之恋》[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王菲宇;寻找消失的霓虹[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山东 于展绥;忏悔与矫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周眉;和名家一起阅读[N];光明日报;2004年
5 ;中国非职业戏剧活动的绚烂曙光[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陈冠中;随缘看戏大半生[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一烨;《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方婷;《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邵金玲;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汪兰;《倾城之恋》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梁朦;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箐;女性主义视阈中《飘》与《倾城之恋》之比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科涯;感觉的真实与虚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22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2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