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填充抗震墙加固既有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2 10:10

  本文选题:框架结构 切入点:抗震墙 出处:《建筑科学》2017年11期


【摘要】:为了研究在既有框架结构底部加填充抗震墙这一加固形式的抗震性能,结合以往试验研究,本文在不改变原有框架抗震等级的情况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通过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动力时程分析,分析在既有框架结构底部加填充抗震墙对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作用,探讨加固的最优方案,并分析罕遇地震下框架结构加固前后塑性铰的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在框架结构底部两层由下而上递减布置抗震墙的形式对提高底部存在薄弱层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减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塑性铰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加固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existing frame structure with infilled seismic wall at the bottom of the existing frame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SAP2000, through modal analysis, without changing the seismic grade of the existing frame.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dding filled seismic wall to the bottom of existing frame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optimal reinforcement scheme. The change of plastic hinge before and after reinforcement of frame structure under rare earthquake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 of anti-seismic wall arrang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structur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bottom is decreasing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frame structure, which can improve the frame structure with weak floor at the bottom. The effect of seismic performance is obvious; It is an economical and feasible method to reduce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 under earthquake and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lastic hinge under rare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工业厂房不良振动控制及振动疲劳寿命预测(2015MS0552)
【分类号】: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会敏;底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几点问题的探讨[J];化工建设工程;2002年01期

2 潘庆新;底框架砖房底层抗震墙数量的速算法[J];建筑结构;1999年03期

3 李锐;投资1000万筑牢抗震墙[J];防灾博览;2004年05期

4 侯津琪,吴胜梅;砖墙——砼抗震墙并联体系解法[J];中州建筑;1996年02期

5 曹万林,胡国振,周明杰,吴二军,赵少伟,张良武;带暗支撑抗震墙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98年04期

6 程文p<,张晓峰,郑备,樊德润,黄慕贞,李柏年;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四层砖房的抗震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1999年09期

7 高小旺,王菁,肖伟,孟钢,王金妹,杨树城,武力军,佟凤云,曹英;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性能[J];建筑结构;1999年11期

8 姜慧君;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设计探讨[J];安徽建筑;2001年01期

9 郑山锁,杨勇;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能力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控制[J];工业建筑;2002年03期

10 ;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施工[J];建筑技术;197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小旺;王菁;肖伟;孟钢;王金妹;;“大震”作用下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弹塑性位移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2 王晓舟;;算绘一体化在抗震墙配筋校核中的实现[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7绿色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李叶;郭冬娟;张文芳;;砌体结构抗震墙截面的平均压应力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郭子雄;;钢筋砼低矮抗震墙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5 高小旺;李荷;肖伟;王金妹;王菁;盂钢;刘启山;;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三层与第二层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6 王菁;肖伟;孟钢;王金妹;高小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第二层框架梁承担竖向荷载的合理取值[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王岐芳;杨伟军;;混凝土多孔砖底部框架房屋抗震墙的简化计算[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8 高本立;张津涛;王正刚;王军;仲黎明;;页岩模数多孔砖砌体、受压构件和抗震墙的受力性能[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刘晓东;邸树凯;;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分析[A];第八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楠;余健;崔永旭;白文鹏;周玉洁;;不同施工顺序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A];第八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智峰;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杨伟松;学校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3 翁旭然;建筑结构地震倒塌及存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张家广;防屈曲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董建莉;新型延性节点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6 宋良龙;自定心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程万鹏;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量宇;抗震墙和钢支撑加固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李东伦;混合结构中抗震墙与钢梁新型节点拟静力试验与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3 韩磊;砌体抗震墙试验中的竖向轴力加载控制研究及试件设计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福启;遗传算法及在框剪结构抗震墙数量优化研究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傅金海;叠合错洞RC抗震墙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王辉;带构造柱组合砖墙试验设计制作与试验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洪文杰;配HRB500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杨;开角缝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动力试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谢贤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安全性鉴定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李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IDA方法的易损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9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99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