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4-26 18:25
【摘要】: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对等效周期为2~6 s的单质点隔震体系在远场地震动(FF地震动)、近场含脉冲地震动(NFWP地震动)和近场不含脉冲地震动(NFWNP地震动)作用下的剪力系数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规程中有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探寻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隔震结构的等效周期范围。以位于我国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某隔震结构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设计地震剪力取值方法,设计了6种不同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各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隔震结构的楼层设计剪力影响较大;对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的隔震结构,采用放大设计地震剪力使其承载力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不考虑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结构设计地震剪力的限制,采用结构的实际地震剪力需求进行设计的隔震结构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层间位移限值要求。
[Abstract]:The minimum seismic shear factor is one of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in the design of isolated structur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coefficient under the action of far-site motion (FF ground motion), near-field impulse ground motion (NFWP ground motion) and near-field non-pulse-free ground motion (NFWNP ground motion) are analyzed for a single particle isolation system with an equivalent period of 2 ~ 6 s.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n minimum seismic shear factor in the code, the equivalent period range of isolated structures which can not satisfy the minimum seismic shear coefficient is explored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Taking an isolated structure located in the 8-degree area of earthquake-resistant fortificat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six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are designed by us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f designing seismic shear force. Based on the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model, the effects of near-far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ach model are compared, and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under rare earthquakes are compar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ar and far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loor design shear force of isolated structure. For the isolated structure which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inimum seismic shear factor, the method of magnifying the designed seismic shear force to make its bearing capacity satisfy the minimum seismic shear coeffici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seismic capabili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limit of the minimum seismic shear factor to the seismic shear force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isolated structure designed with the actual seismic shear demand of the structur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limit value of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04) 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4127-12)
【分类号】: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红,徐秀香;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张荫;杨增科;姚谦峰;张建;;基于全寿命的隔震结构费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杨芳;;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研究及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5 姚谦峰,夏禾;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1期

6 郑伟;隔震结构在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2年04期

7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8 王成;隔震结构应用设计与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9 杨志勇,刘福义,范么清,金建敏;摩擦隔震结构中不同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10 王成,王贵春;隔震结构设计及应用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徐扬;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戴俊;“三跨四柱式”钢管砼桩基框架码头结构动力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冬梅;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的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星;采用隔震装置的混凝土框架—网架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谢晓天;带有基础隔震的框剪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6 段龙宝;基于小波分析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陶欣欣;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石艳旺;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王兆j;大底盘隔震结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10 张立;高阻尼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66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66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