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广州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3:07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居民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封闭型住区所带来的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城市生活和城市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开放型住区作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住区模式,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于2016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开放型住区是未来城市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探索适用于我国城市空间与居住需求的开放型住区模式,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住区的外部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最为紧密,承载了居民的公共生活,是研究开放型住区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城市设计视角,运用使用后评价的方法对广州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进行研究,并试图结合评价结论探讨开放型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一方面希望能为未来开放型住区的建设实践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希望能构建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的评价因素模型,为今后的相关评价研究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基于住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了开放型住区的外部空间要素,为下文奠定了基础。其次,结合外部空间要素和探索性研究成果,构建了广州云景花园外部空间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人文”的评价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得出了云景花园外部空间的综合评价结论并推导出了一个由六个公共因子构成的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评价因素模型。最后,结合云景花园的评价研究结论和外部空间设计特点,从住区规模尺度的控制、功能配套设施的布局、开放空间的布局与设计、道路交通空间的设计这4个方面对开放型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2
【图文】:

平面图,居住区规划,平面图,北京


(2)20 世纪 70-80 年代 单位大院型住区在经历了上世纪 60-70 年代的停滞期之后,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住区的规划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也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住区建设由社会公有制经济主导,出现了“单位大院”的住区模式。“单位大院”模式以工作单位作为划分居住街坊的依据,实行封闭管理,居民的工作生活、居住生活以及部分城市公共生活都集中在封闭的单位大院内部空间。单位大院模式是我国封闭型住区模式的原型,由于单位大院型住区的规模较大、内向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城市空间,阻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3)20 世纪 80-90 年代 居住小区型住区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住区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从 1986 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试点,试图不断提高住区的规划建设水图 2-1 北京百万庄居住区规划平面图 图 2-2 北京酒仙桥居住区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朱家谨《居住区规划设计》

平面图,居住区规划,平面图,北京


(2)20 世纪 70-80 年代 单位大院型住区在经历了上世纪 60-70 年代的停滞期之后,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住区的规划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也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住区建设由社会公有制经济主导,出现了“单位大院”的住区模式。“单位大院”模式以工作单位作为划分居住街坊的依据,实行封闭管理,居民的工作生活、居住生活以及部分城市公共生活都集中在封闭的单位大院内部空间。单位大院模式是我国封闭型住区模式的原型,由于单位大院型住区的规模较大、内向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城市空间,阻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3)20 世纪 80-90 年代 居住小区型住区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住区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从 1986 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试点,试图不断提高住区的规划建设水图 2-1 北京百万庄居住区规划平面图 图 2-2 北京酒仙桥居住区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朱家谨《居住区规划设计》

总平面图,龙湖,总平面图,成都


第二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研究量和质量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在建筑质量、形式风格、服务配套、景观营造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地产开发型住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规划设计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以封闭型住区模式为主,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封闭型住区带来的城市问题愈加凸显。这一时期,也有开发商在探索新的住区模式,例如万科的多个开放型住区的实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开放街区——以欧路风格住宅和马塞纳新区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15年Z2期

2 方智果;宋昆;叶青;;芦原义信街道宽高比理论之再思考——基于“近人尺度”视角的街道空间研究[J];新建筑;2014年05期

3 周扬;钱才云;;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2年09期

4 周俭;肖达;;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研究——“壹街区”城市设计实践[J];城市规划;2011年S1期

5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3期

6 刘尔明;黎宁;;高密度小型城市住区空间的“内”与“外”[J];建筑学报;2010年03期

7 赵东汉;;使用后评价POE在国外的发展特点及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陈建华;;城市开放空间及其环境使用后评价[J];建筑科学;2007年09期

9 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年02期

10 钟波涛;城市封闭住区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翼;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及设计要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袁野;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卜雪e

本文编号:2768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68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