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树种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21: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生态系统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森林的研究逐渐成为一大热点。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根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景观树种及植物配置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城市森林类型的优化建议,为成都市城市森林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景观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节约度五个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景观树种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适宜性、抗逆性、树形、叶形叶色、滞尘能力、降温增湿效果、文化内涵、保护价值、养护成本等。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节约度普遍较好,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差异较大,大部分树种的文化功能不足。各项指标较好的高等级景观树种有木芙蓉(88.95)、鹅掌楸(88.10)、银杏(86.75)、香樟(86.26)、栾树(85.94)、楠木(85.82)等品种。高等级树种在生态、景观、文化功能上相对较好,但它们的物种数仅占78种景观树种的24%。根据树种不同的指标优势,有针对性的将它们推荐到不同的城市森林环境中。(2)通过林分质量、林分功能和节约度三个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植物配置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健康度、稳定性、生态防护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空间利用率、群落养护成本等。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植物配置模式评价结果显示:(1)城市近郊林中,评分最高的是楠木-榆树林(87.68)、柏木-栎类林(84.85)、香樟-银杏林(84.55),评分最低的是桃树林(45.73)、枇杷林(44.62)、梨树林(42.53),它们也分别是调查的所有植物配置模式中,评分最高和最低的,说明该类型的植物配置模式间差异较大;近郊林的林分质量较好,但部分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单调。(2)城市公园林的景观游憩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良好,季相效果明显,空间利用率高,但成都乡土树种的使用比例不高,养护管理成本较高。(3)城市河岸林的生态净化功能较强,拥有一定比例的喜湿植物品种,但草本品种重复性强。(4)城市道路林的大部分植物群落生态防护功能较好,但上层乔木品种的重复率高,部分模式的结构过密或过疏。(3)结合景观树种和植物配置模式的评价结果,提出了成都市城市森林的优化建议:(1)城市近郊林要强调植物配置模式的生态性,丰富其中单调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较好的高等级树种。(2)城市公园林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首要目标,提升植物群落的季相效果和生态功能,增加乡土树种使用比例。(3)城市河岸林要进一步强化其生态净化功能,丰富草本品种。(4)城市道路林要丰富上层乔木品种,加强乔木层的生态防护功能,调整过密或过疏的结构。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5.2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植物配置模式,城市森林,技术路线


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树种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的技术路线

成都市,区位,概况,锦江区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概况2.1.1 自然概况2.1.1.1 地理位置本文的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图 2-1),范围在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包括成都市的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图 2-2)。地理坐标在 30°05'~31°26'N、102°54'~104°53'E 之间。

成都市,来源,国家测绘局,规划管理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2.1 研究区概况2.1.1 自然概况2.1.1.1 地理位置本文的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图 2-1),范围在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包括成都市的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图 2-2)。地理坐标在 30°05'~31°26'N、102°54'~104°53'E 之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海涛;;森林的赞歌——写在武汉市建设城市森林之际[J];武汉建设;2007年01期

2 妥玉萍;;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研究[J];吉林农业;2019年23期

3 ;北京 城市森林在身边[J];国土绿化;2019年12期

4 许梦雪;;许梦雪作品[J];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11期

5 马杰;贾宝全;张文;刘秀萍;李晓婷;刘佳;;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总体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年08期

6 石河;何建勇;;2018年每个区都将建设一处城市森林 森林走进北京城[J];绿化与生活;2018年08期

7 唐建钢;;城市与城市森林[J];地理教学;2003年04期

8 乔银霞;;浅谈当前城市森林学科的产生及研究意义[J];科学技术创新;2017年29期

9 张敬轩;刘红记;脱俊豪;;石家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浅析[J];河北林业;2016年04期

10 胡晓斌;孙勇;孟长来;;城市森林廊道概念及其形成的概述[J];四川林业科技;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12章 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2 刘凤祥;李文艳;;城市森林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3 张茂钦;左显东;;建设城市森林 改善城市环境[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4 王宏达;;基于群落空间和设施体系的城市森林营造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十八里店地块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 韦勤;;构建近郊城市森林 营造适宜人居环境[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高志勤;;基于生态景观效应的城市森林的功能评价模式[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宋捷;;基于鸟类栖息活动的小型近郊城市森林声景营造模式研究——以北京吕家营城市森林公园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C];2018年

8 林文鹏;赵敏;柳云龙;刘冬燕;张翼飞;高峻;;基于SPOT5表观反射率的城市森林叶面积指数估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敏;周广胜;高峻;;城市森林固定CO_2价值评估——以上海城市森林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董彦君;;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研究及发展思考——以北京市昌平区平原造林工程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菲菲;让森林“走”进城市[N];北京日报;2019年

2 本报通讯员 林组轩;“党建雨”浸润“城市森林”[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陈昌波;优化生态环境支持 海口构筑“城市森林”[N];海口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李瑶;通惠河畔将添127亩城市森林[N];北京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燕;本市今年添21处城市森林[N];北京日报;2018年

6 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彭慧;北京将新建21处城市森林[N];北京商报;2018年

7 记者 段金平 周楚军;北京持续推进城市“留白增绿”[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8 江泽慧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城市森林是最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N];人民政协报;2016年

9 记者 王海燕;本市再添5.6万亩城市森林[N];北京日报;2017年

10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李强 王维翊;全力打造城市能级新模式[N];长春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俊丽;基于群落结构、更新能力及土壤质量的上海城市森林健康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常金宝;干旱半干旱地区工矿城市森林建植技术与生态效益评估研究——以神东煤田及达电厂区绿化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蔡春菊;扬州城市森林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韩轶;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及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王伟;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清和;广州市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陈佳瀛;城市森林小气候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郄光发;北京建成区城市森林结构与空间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陆贵巧;大连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方颖;城市森林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浩;基于RS的城市森林提取及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王迪;北京市城市森林氮氧化物(NO_x)浓度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3 徐兰;北京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4 罗奕爽;成都市城市森林景观树种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何毅;基于认知偏好背景下的城市森林碳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马晨;快速城市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网络优化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7 李天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森林公平性评价[D];广州大学;2018年

8 李晓婷;北京城区校园与医院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9 王海湘;5个常见城市森林树种的水分特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10 孔逸群;基于构建城市森林的公园景观设计[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9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09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