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1 01:19

  本文关键词: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太阳能 双热源热泵 同步优化 控制策略


【摘要】:在能源日趋紧张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太阳能以其节能、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冬季需要采暖的严寒及寒冷地区。太阳能-双热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的复合能源供暖方式,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分别从系统结构参数与系统控制策略两个角度入手对系统展开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太阳能-双热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可为今后同类供暖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首先,依据某铁路站房实际工程,利用TRNSYS建立太阳能-双热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仿真模型,依据室外太阳辐射强度及室内热需求状况,针对不同工况详细制定系统运行模式;运用综合效率方法完成对系统集热面积、蓄热水箱容积等系统部件的设计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模拟分析集热面积、集热器方位角、集热器倾角、单位集热面积循环流量、单位集热面积蓄热水箱体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性能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集热面积集热器方位角集热器倾角单位集热面积蓄热水箱体积单位集热面积循环流量。其次,建立系统结构参数最优化计算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搭建系统最优化计算平台,实现系统结构参数的最优化,使供暖系统满足室内热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收集利用太阳能。以某实际工程中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为例进行同步优化计算,结果表明,系统供暖季太阳能总供热量最大时系统设计参数组合是:集热器方位角为南偏西14。,集热器倾角为53。,单位集热面积循环流量为0.0149m3/(hr·m2),单位集热面积蓄热水箱体积为0.146m3/m2,同步优化计算后,系统供暖季水箱供热量与初始设计相比增加了7.9%。最后,在系统设计参数最优化基础上,基于典型天太阳辐射与室外空气温度变化规律,提出“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策略(策略一)”及“综合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策略(策略二)”,通过系统供暖季运行性能对比实现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表明:采取策略二时,系统供暖季能耗随双热源热泵模式切换温度Tq的增大而逐渐减小,Tq=10℃时,系统能耗最低,对比研究表明策略一是系统最佳节能运行控制策略,其供暖季系统COPs可达4.35;系统在最佳系统控制策略下典型天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可根据室内外条件准确地实现各种运行模式自动切换,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靠性。典型天模拟数据表明,系统采取“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策略”,全天蓄热水箱供热量占建筑热负荷总量的81%,系统COPs达4.76。
【关键词】:太阳能 双热源热泵 同步优化 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2;TU1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课题背景12-14
  • 1.1.1 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12-13
  • 1.1.2 我国太阳能资源13
  • 1.1.3 太阳能-热泵联合采暖技术13-14
  • 1.2 课题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6-18
  • 1.3 存在的问题18-19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9-21
  • 1.4.1 研究内容19
  • 1.4.2 技术路线19-21
  • 第2章 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数理模型21-33
  • 2.1 物理模型21-25
  • 2.1.1 系统构成与运行原理21-22
  • 2.1.2 系统运行模式22-25
  • 2.2 数学模型25-31
  • 2.2.1 平板集热器数学模型26
  • 2.2.2 板式换热器数学模型26-27
  • 2.2.3 蓄热水箱数学模型27-28
  • 2.2.4 双热源热泵数学模型28-30
  • 2.2.5 水泵及控制组件数学模型30-31
  • 2.3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系统设计及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33-52
  • 3.1 工程概况33-36
  • 3.1.1 当地气象参数33-34
  • 3.1.2 建筑负荷计算34-36
  • 3.2 系统初始设计36-40
  • 3.2.1 集热器36-39
  • 3.2.2 板式换热器39-40
  • 3.2.3 蓄热水箱40
  • 3.2.4 双热源热泵40
  • 3.2.5 采暖末端40
  • 3.3 系统仿真模型40-42
  • 3.4 系统运行性能影响因素分析42-51
  • 3.4.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42-43
  • 3.4.2 正交试验及模拟结果43-47
  • 3.4.3 集热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7-48
  • 3.4.4 集热器方位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8
  • 3.4.5 集热器倾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8-49
  • 3.4.6 单位集热面积循环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9
  • 3.4.7 单位集热面积水箱体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9-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4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系统优化模拟模型52-65
  • 4.1 最优化模型52-53
  • 4.2 粒子群算法数学模型及计算流程53-57
  • 4.2.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础理论53-55
  • 4.2.2 粒子群算法计算流程55-57
  • 4.3 优化变量的选取、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57-58
  • 4.3.1 优化变量57
  • 4.3.2 约束条件57
  • 4.3.3 优化目标函数57-58
  • 4.4 优化模拟平台的搭建58-61
  • 4.4.1 自变量的设置59-60
  • 4.4.2 目标函数设置60
  • 4.4.3 寻优算法的设置60-61
  • 4.5 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61-64
  • 4.5.1 优化算法参数设置61-62
  • 4.5.2 优化模拟结果62-64
  • 4.5.3 优化前后太阳能总供热量对比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系统控制策略优化65-79
  • 5.1 系统控制策略的构成65-66
  • 5.2 集热循环控制策略优化66-68
  • 5.2.1 定温控制策略66-67
  • 5.2.2 温差控制策略67-68
  • 5.2.3 集热循环控制策略效果对比68
  • 5.3 双热源热泵运行控制策略优化68-78
  • 5.3.1 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策略70-72
  • 5.3.2 综合利用空气能与太阳能策略72-75
  • 5.3.3 控制策略验证75-78
  • 5.4 本章小结78-79
  • 结论79-80
  • 致谢80-81
  • 参考文献81-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太阳能技术清上园住宅成功示范[J];建设科技;2005年Z1期

2 ;兰州将成立“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J];甘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李海英;白玉星;;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综合策略[J];工业建筑;2007年03期

4 王少南;;加快发展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几点建议[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01期

5 ;中国科学院启动太阳能行动计划[J];电网技术;2009年04期

6 闫明月;;中国科学院启动太阳能行动计划[J];节能;2009年01期

7 ;太阳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J];华电技术;2010年01期

8 刘闽敏;金晓东;;建筑与太阳能技术一体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0年13期

9 凌;;太阳能技术的近期与中期[J];能源工程;1985年02期

10 袁莹,胡林;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世界建筑;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使用太阳能将比原油更便宜[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卢磊;陈效华;刘淑娟;王秀田;;一种在汽车上应用太阳能技术的设计方案[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峥;郭振伟;;合肥海顿公馆太阳能一体化设计与应用分析[A];2008天津绿色建筑论坛、2008天津建材行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启镔;宋蕾;李萍;宋智勇;王东;;建筑设计中太阳能技术的综合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5 张红丽;李杰;;住宅太阳能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6 陈卫华;;太阳能技术在奥运水上公园设计中的应用[A];全国住宅工程太阳能热水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江猛;舒水明;胡新华;丁国忠;吴一梅;;太阳能综合试验房技术[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苑金芳;李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阳台壁挂太阳能的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芳;邢永杰;;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10 徐宝江;陈义波;陈九法;李海清;;海林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甘肃记者 王琰田;发展中国家太阳能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记者 陈宗立;兰州建立“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李峰 尤婷婷;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启动[N];甘肃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艳明;兰州将建国际太阳能技术中心[N];经济参考报;2006年

5 中国楼市记者 何云云;太阳能技术推广“内外”受困[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驻甘肃记者 王琰田;国际太阳能中心项目在兰州开工[N];中国建材报;2007年

7 记者 赵晓霞;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启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吴晶晶;中国科学院启动太阳能行动计划[N];中国建设报;2009年

9 陆晓辉;第六届中国国际太阳能秋交会将在常州举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首个国际太阳能中心在兰州建成[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清阳;与新型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景;太阳能热水和热泵复合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朱洪新;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能量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3 徐辉;居住建筑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供暖特性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4 王威;太阳能—双热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姜飞宏;太阳能技术与青岛居住外环境一体化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6 赵妍;建筑中太阳能技术应用及其开发碳减排项目的可行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李臣杰;上海高层住宅与太阳能技术一体化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W,

本文编号:570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70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