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7-21 01:20

  本文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轻集料混凝土 界面区 微结构模型 形成机理


【摘要】:轻集料混凝土中界面区的组成、结构与性能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针对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的性能和特点,概括了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的微观结构特征和相关模型,分析了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的形成机理,综述了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对混凝土力学、耐久性能以及体积稳定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为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轻集料混凝土 界面区 微结构模型 形成机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2003;51308004)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1引言普通混凝土中的界面区作为其最薄弱环节,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收缩、徐变以及扩散、渗透等力学和耐久性能[1],而界面区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主要取决于集料的种类和性能。轻集料相比于普通集料具有特殊的多孔结构和内养护性能,这就决定了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区与普通混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振军;沙爱民;;水泥混凝土浆体—集料界面过渡区结构与性能试验技术[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2期

2 王发洲,丁庆军,胡曙光,韩宏伟,徐华;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梁大开,万鹏飞;多重分形的智能材料损伤诊断应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2期

2 姚战军;郑坚;倪新华;;稀疏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场及损伤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2期

3 姚战军;黄坚;杜月和;戴汇川;;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4 钟国辉;倪新华;刘协权;李宝峰;赵磊;孙涛;;含脱粘界面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预报[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5 曹飞龙,李焕喜,沈志刚;飞灰空心微珠/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预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宁建国,王慧,朱志武,孙远翔;基于细观力学方法的冻土本构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7 王放;张俊乾;吕世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破坏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J];船舶力学;2009年02期

8 王放;魏玉卿;吕世金;曾祥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疲劳渐进破坏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J];船舶力学;2009年04期

9 罗国清,乔生儒;加载速率对3D-C/SiC不同温度拉伸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3年10期

10 刘文博,王荣国,矫维成,谢怀勤;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细观力学与宏观性能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尚伟;蒋持平;;复合材料有效热导率的单胞有限元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杜善义;;先进复合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中应用[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3 潘颖;丁雁生;蔡瑞娇;;复合材料中增强粒子与基体的微观应力和残余应力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柯敏勇;陈松;宋智通;刘海祥;洪晓林;;高强混凝土徐变过程的细观力学数值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齐忠新;燕瑛;刘玉佳;;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朱胜利;杨贤金;崔振铎;;多孔TiNi合金压缩行为的力学模型[A];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立新;;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机理[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明;梁大开;万鹏飞;;智能材料损伤检测的多重分形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江;碳纳米管/Lyocell纤维的研制及其应用初探[D];东华大学;2010年

2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3 丁智勇;纤维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钱征华;压电复合材料及层状结构中弹性耦合波问题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

5 黄富华;周期性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均匀化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武玉芬;碳纤维综合力学性能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离散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何长军;HGMs/EP复合泡沫塑料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张鸿;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失效机理及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李君;POSS纳米杂化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与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赵琳;基于单胞解析模型与渐进损伤分析的复合材料强度预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波;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表征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周小华;承重保温型复合墙体的设计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景涛;层布式混杂纤维路面混凝土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纲;低硅尾矿压制产品的反应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王振军;自密实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杨新磊;浮石及其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云峰;城市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污泥陶粒的研制及其应用[D];福州大学;2005年

8 胡继洪;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及其路面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毛锡双;超轻页岩陶粒的制备及焙烧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10 程多松;双掺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奇,巴恒静,刘光明;二级界面对水泥基材料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5期

2 徐新生;骨料水泥浆界面对砼透过性的影响[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1年02期

3 冯奇,巴恒静,范征宇,杨英姿,高小建;微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早期界面显微结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3年04期

4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截面分析法对任意凸形粒子周围界面过渡区厚度过高估计的解析解[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5 钟世云,史美伦,唐国宝,王胜先,陈志源;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的交流阻抗谱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2年02期

6 张云升,孙伟,林玮,郑克仁,沙建芳,刘斯凤;用环境扫描电镜原位定量追踪K-PSDS型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区的水化过程[J];硅酸盐学报;2003年08期

7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计算混凝土中平均最邻近集料表面间距的正十二面体模型[J];硅酸盐学报;2003年11期

8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界面研究综述(一):实验技术[J];硅酸盐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培铭,陈志源,ScholzH;粉煤灰与水泥浆体间界面的形貌特征[J];硅酸盐学报;1997年04期

10 喻乐华;混凝土集料界面与强度关系的界面理论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佳宁;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及其对集料的要求[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1期

2 龚洛书;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混凝土;2002年02期

3 覃丽坤,王海超,陈静云,李维红;轻集料混凝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建筑技术;2003年10期

4 王发洲,丁庆军,陈友治,任飞,胡曙光;影响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收缩的若干因素[J];建筑材料学报;2003年04期

5 管学茂,张勇,张云广;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评述与展望[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陈敏,陈卫忠,施炯,杨扬;日本人工轻集料混凝土的相关学会标准摘要与对比[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5年03期

7 谭克锋;;轻集料及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周杰;安风华;凌天清;;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9 崔宁;王贯明;曾新霞;钟海涛;;轻集料混凝土富余填充配合比设计理论[J];市政技术;2007年03期

10 肖力光;周强;丁锐;闫迪;;聚合物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发洲;丁庆军;黄绍龙;任飞;胡曙光;;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体积干缩及增稳措施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董祥;高建明;吉伯海;黄秋平;;纤维增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弯曲韧性[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春阳;;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组成参数的确定[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4 吴浩;姚燕;王玲;;轻集料混凝土抗滑性能研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路明;史忠;张楠;;泵送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及工程应用[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建明;董祥;朱亚菲;张建雄;;活性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孟刚;张凯峰;欧阳孟学;吴雄;令建;李逸飞;伍勇华;;利用黏土陶粒制备1000~1400级轻集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龚洛书;;高强陶粒和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立;赵顺增;曹淑萍;吴勇;;轻集料混凝土干燥收缩特征的研究[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10 王发洲;胡曙光;丁庆军;任飞;宋继宏;;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驻天津记者 郭关朝;天津轻集料保温复合砌块受欢迎[N];中国建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发洲;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姜从盛;轻质高强混凝土脆性机理与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从密;EPS轻集料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e,

本文编号:570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70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3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