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蔡元培德育思想与当今学校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30 12:03

  本文关键词:蔡元培德育思想与当今学校道德教育 出处:《教育评论》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蔡元培 德育思想 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健全人格


【摘要】:蔡元培的德育思想是我国德育史上优秀的重要精神遗产。研究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继承和创新,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等。
[Abstract]:......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建设者和组织者,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始终追求光明、憎恶黑暗,坚持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民主主义的立场,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求贤若渴,虚心接受批评,包容攻击谩骂,绝不歧视报复,对青年学生,爱之如亲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福生;办学报就是办学校[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雪;;蔡元培美育思想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马千里;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4 郑利辉;;浅析蔡元培的体育教育思想[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魏小娜;;美育对教学论理论建构的启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吴洪成;张艳芳;;辛亥革命前后的军国民教育思潮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刘长明;;蔡元培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赵映川;;解读蔡元培的卡里斯玛品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9 叶扶荣;;蔡元培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10 刘杨;;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编辑思想探析[J];编辑之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元国;覃兵;;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郭红;;沈百英与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探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何晓夏;;继承和发扬“学做人”的传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6 蒲晓业;;情感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7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汪禄应;;瞿秋白青少年时代的语文生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4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成涛;职业美育的价值及其实现初论[D];天津大学;2011年

10 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结构及其角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春雷;当代中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胜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丽梅;小学数学双自主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处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宁;新课改下初中班级自主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江红;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谭敏;马克思人学视域下道德教育转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俊海;论邓小平德育思想[J];世纪桥;2002年02期

2 符惠明;试论江泽民德育思想的理论创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书林;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拓新之作——简评《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彭希林;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在高校的应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5期

5 胡雪峰,兰利;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6 王秀红;高校“两课”是贯彻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主阵地[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马举贤;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8 邱云;以邓小平德育思想为指导 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2期

9 杨平;浅析邓小平德育思想[J];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10 陈瑞三,刘笳;邓小平德育思想与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奎;;亚里斯多德的德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思莲;;邓小平德育思想与孔子德育思想的比较[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3 杨涛;;终身德育思想是教师的灵魂——对叶圣陶先生终身德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屠棠;;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5 罗萍;;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A];中国名校卷(四川卷)[C];2013年

6 罗萍;;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四川卷)[C];2013年

7 杨涛;;终身德育思想是教师的灵魂——对叶圣陶先生终身德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时见;;蔡元培的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梅汝莉;;试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荆世华;;“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浅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李沙青;全国和谐德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2 江一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德育思想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市东方道德研究所原所长 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 王殿卿;重德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N];光明日报;2012年

4 长江职业学院 张瑜;浅谈孔子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德育思想[N];山西青年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洪棋文;义门郑氏德育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云山;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5 李文秋;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杨朋;陈亮叶适德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陈洁;胡锦涛德育思想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8 朱洁;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娜;梁启超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借鉴[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罗业栗;老子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当代借鉴[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4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54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5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