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青少年道德建构中的实践和环境功能

发布时间:2018-01-01 10:02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道德建构中的实践和环境功能 出处:《教育评论》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道德建构 实践功能 环境功能


【摘要】:本文在研究柯尔伯格道德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旨在阐明实践和环境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既不是由教育给定的知识内化过程,也不是生物学研究的本能成熟所致,而是主体在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理性的思维产物,也不能看成是被动适应预先设定的程序,更不是站在实践之外静观,这就要求德育主体要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同时,思想品德的结构也决定了德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因此实践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实践绕不开环境,环境对德育主体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Colberg's moral 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at practice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eenagers' moral character. Neither by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given by education, nor by the instinctive maturation of biological research.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can not only be understood as the product of pure rational thinking, nor can it be regarded as a predefined procedure of passive adaptation. This requires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of moral education also determines that moral education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Therefore, practice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惠州学院教育科学系;
【基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柯尔伯格道德建构理论对惠州市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借鉴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GDJY—2014—A—6252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是德育存在的形式。德育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理性的思维产物,而主要是指向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一、实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条件康德指出,如果仅从纯粹理性的认识关系去看德育,那么德育只能是认识之外的存在物,脱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大中;基于环境的创作—— 2 号教学实验楼设计体会[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万美容;杨昕;;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矛盾关系之论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2期

3 张姝;;杜威教育思想对“生涯辅导”的影响与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程新康;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364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364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