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异化对儿童道德生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美育异化对儿童道德生长的影响 出处:《中国德育》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活动 阿伦特 教育危机 这个世界 汉娜 美育功能 学校教育 教育范式 教育思维 审美对象
【摘要】:正审美活动将道德生长中的道德认知赋予了超功利的自由,有助于摆脱世俗欲望的束缚、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使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间接的道德感。诚如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教育危机》一文中之忧:教育并非仅限于教给学生某些生活的技艺,更在于让"新来者"能够获得属于这个世界、以及爱这个世界的经验和能力。学校教育需要采取一种保守的姿态,来保
[Abstract]:The positive aesthetic activities endow the moral cognition in the moral growth with the freedom of super-utilitarian, which is helpful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secular desire and to purify and sublimate the moral emotion. Giving an individual an indirect sense of morality in aesthetic activity, as the thinker Hannah Arendt worries in the "Educational crisis": educ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eaching students the skills of some life. It is more about getting the "newcomers" the experience and ability to belong to the world, and to love it. School education requires a conservative stance to preserv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社会主义道德语境下的道德虚构设计与实践研究”(CEA140169)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审美活动将道德生长中的道德认知赋予了超功利的自由,有助于摆脱世俗欲望的束缚、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使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间接的道德感。 诚如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教育危机》崇高德性的理解。美育的重要宗旨是培养儿童一文中之忧:教育并非仅限于教给学生的审美情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章池;;马恩悲剧理论在20世纪中国接受影响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曾繁仁;;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焱;论三大类型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性[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2期
5 赵歌;;竞技跳水的美学和符号学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张黔;心理化——实践美学发展的一条线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侯宏堂;;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陈洪娟;庸音中的逸响——论南朝骈赋的生命之美[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9 罗克凌;;论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的宗教“神秘”——以张承志和史铁生的创作为个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欧阳友权;世纪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朱立元;;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文化之本原性差异[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3 陈望衡;;美是自由的形象——蒋孔阳美学本体论述评[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3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8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真;兔鸭之谜[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6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向颖;对立的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熊保莹;明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贾正;老舍小说的审丑化倾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立平;审美活动的辩证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杜书瀛;论审美活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雷体沛;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 胡经之;;论审美活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王秀芳;;论审美活动对科学创造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6 陈新汉;;论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1992年02期
7 喻善平;悲剧结局的魅力在于延续了审美活动[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8 孙俊三;;试论青少年在大众文化审美活动中的多样性与新潮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01期
9 潘知常;超越之维──审美活动的历时描述[J];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10 刘雪霖;略论审美活动的起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潘知常;;论审美活动的历史形态[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邹艳芳;;让学生从审美活动中激发爱国情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李星良;;人性与人的审美[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潘知常;;审美观念的当代转型[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5 易容;;生机为美:从宫廷到民间的近代中国画——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赵伯飞;刘樝;;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论美学浅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2 楼昔勇;审美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潘立勇;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陈雪虎;审美与文学[N];学习时报;2002年
8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10 汝信;向往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红艳;旅游活动中的认知与审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淼;网络环境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吴智龙;尚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宁静;基于生理与心理平台上的审美体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哲;九十年代审美变异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34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3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