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性与可教性的交响:公共德性培育的两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8-01-16 20:28
本文关键词:养成性与可教性的交响:公共德性培育的两个维度 出处:《教育评论》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公共德性的培育,既需要关照德性养成,又需要强调德性可教。德性涵润是一种生命文明的新模式,是追寻德性生活的表征与必然。德性教学需要批判德性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虚无主义取向、工具化偏向和公共事件评价的泛德性教育化趋向等四种德性教育观。养成性与可教性的结合,构成了公共德性的实践基础。
[Abstract]:To cultivate public virtue,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but also emphasize that virtue can be taught. Virtue is a new model of lif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pursuit of the representation and necessity of moral life. The teaching of virtue needs to criticize the pan-politicized tendency and nihilism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public morality i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ization bias and pan-virtue education tendency of public event evalu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teachability.
【作者单位】: 上海电机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2017年度项目“当代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的实证调查与培育对策研究”(编号17YJC71007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作者宋洁,上海电机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1306)公共德性是人们所具有的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体现的,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优良品质,体现了人们对共同生活的行为秩序、规范、准则等的认可,及在客观行动上遵守与执行的自律性。[1]对公共德性的培育,既需要关照德性养成,又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唐智松;可教性:教育的生理学透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单宇晓;;浅谈《政治常识》的可教性和对教师的新要求[J];江苏教育;1989年03期
3 周加仙;罗璐娇;顾晨璐;;人类的可教性与教学脑——安东尼奥·巴特罗院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6期
4 孙自强;程火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令教师们困惑的教育命题[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5 唐小华;教师对课程内容知识的转换[J];教师之友;2005年01期
6 王鹤艳;田涛;;论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蒋一之;;“道德是否可教”问题的症结与解决[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434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3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