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高考的经济代价与福利后果——一个世代交叠模型

发布时间:2018-01-29 11:01

  本文关键词: 高考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出处:《教育与经济》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高考几乎是每个关心子女教育的家庭最为关注的事情。通过构建一个OLG理论模型,本研究探讨了高考制度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的微观动态机制。由于家庭教育投资有助于提高高考成绩,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统一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将使得部分低收入家庭天资聪慧的子女被高收入家庭天资稍低的子女所替代。其结果是,统一录取分数的高考一方面阻碍了低收入家庭向上的代际流动和当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是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为了使不同家庭的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差异化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仅将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大部分家庭当期福利的提高。
[Abstract]:In Chin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lmost every fami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OLG theoretical mode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on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micro dynamic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Because the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helps to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erfect credit market. A unified college entrance exam score will replace some of the talented children of low-income families with those of higher income families who are less gifted. The resul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unified entrance examination hinders the upwar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low-income famili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current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te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reduced. In order to make the children of different families enjoy fai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differentiated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 will not only bring higher economic growth rat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welfare of most families.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项目编号:MSY140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CSW15020)资助
【分类号】:G40-05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对于关心和重视子女教育及其福祉的中国家庭而言,高考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就业、收入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考作为一项筛选人才的制度,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个最低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来决定考生是否有资格进入大学。因此,追逐更高的高考分数是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2 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评论;2006年04期

3 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4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5 王甫勤;;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J];社会;2010年01期

6 李俊青;韩其恒;;教育、金融市场和中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J];世界经济;2011年09期

7 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吴愈晓;;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婀娜 田豆豆 袁新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先佐 陕西省西安市市民 王殿斌 (本报记者 袁新文 整理);[N];人民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鸣;蒋波;刘颖;;基于内生性演进模型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尹宗成;吴永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乔欢欢;;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农村和城市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会艳;;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疆农民增收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6 吴三忙;李树民;;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基于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吴健辉;黄志坚;曾园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实证分析的模型选择与结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8 张立军;湛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9 魏下海;余玲铮;;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财经科学;2009年10期

10 肖志勇;;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铭来;奎潮;;基本医疗保险对国民健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2 边燕杰;程诚;;社会资本对于收入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全国八城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阮艺华;;财政分权、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朝锋;宗晓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短缺原因解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平;;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唐文倩;李志岭;;教育获得方差的经济增长效应——来自中国大陆的经验证据[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晓红;王傅强;;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赵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国际经验和中国案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沙曼丽;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益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路巍;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秋琪;人力资本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许福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2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3 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4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5 张世伟;吕世斌;赵亮;;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途径[J];经济评论;2007年04期

6 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7 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05期

8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9 王检贵;倒U现象是不是一条经济法则?——对罗宾逊经典结论的质疑[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10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君敏;一部侧重实证分析的书——《新疆经济增长点研究》简介[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1期

2 ;创业与经济增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8期

3 吴晶妹;信用活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J];成人高教学刊;2003年03期

4 罗桂元;论创新发明与经济增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5 范方志,李军波;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6 柳德江,殷凤玲;教育投资对云南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7 曲涛;贾劝宝;;论陇东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王国平;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蒋伟;我对“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解[J];浙江统计;2005年05期

10 王满仓,佘镜怀,杨二宝;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3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73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