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人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
本文关键词: 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内涵 研究取向 民族-国家构建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人类学有三种研究取向:一是从思辨的、形而上的角度阐释人与教育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二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性质;三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与各国"人类学"的传统有关,还与各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紧密相连。可以说,"教育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个多线的、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不同国家的教育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与特色。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research orientations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one is to explain the problem of human and education from a speculative and metaphysical point of view, which has a strong philosophical speculative color; Seco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has a strong nature of natural science; The third is to study education from a social-cultural perspective, which has the natur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 of anthropology in various countrie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s a multi-line. Dynamic process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s formed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我国的教育人类学学科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从单纯地译介、模仿、验证、应用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阶段转入“专业化”、“学术化”的发展阶段,学科制度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梯队培养、学会组织建立、专业出版物出版等)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是由于“人类学”这一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学金;滕星;;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6 王邦虎;;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吕小琴;;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张红;林秀梅;赵靖伟;彭振芳;;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9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10 高崇;王德海;;新时期农村社区的非正式群体探讨——基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朱克军;;科技哲学与人类学交叉领域的新探索——多重声音解读技术奴役困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民族医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浅谈[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价值的多维审视[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朱毅君;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年04期
3 王洪才;;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J];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4 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跃;中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静;;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9期
3 海路;;一部推进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力作——评滕星的《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5 张宏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6 郭岚;;钱民辉的《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钟言;;教育人类学[J];全球教育展望;1987年06期
8 孙福万;远程教育的空间观——从人类学的观点看[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2期
9 ;教育人类学[J];现代大学教育;1989年02期
10 李其龙;;教育人类学的若干理论问题(下)[J];全球教育展望;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孙绵涛;提高教育效能需要大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张良朋;跨过“消极的教学反思”这道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巴战龙;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胥兴春;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权迎;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淑猛;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梅玲;浅谈科学探究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岳喜凤;教师专业化:理念重建与内涵拓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5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6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9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47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