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科学世界及其教育学

发布时间:2018-02-26 06:46

  本文关键词: 科学世界 教育学 教育学研究 专业教育学 先验自我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科学世界中,世界的客观性与规则性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科学世界的教育学,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专业教育学,这种专业教育学是科学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它的灵魂。它经常自诩为情境独立的教育学,其实渗透着一种权力结构,并将教育教学限定在一个封闭的世界。在这里,对多数人而言,知识的社会化就是现有秩序的社会化,就是借此体验到这个世界的教育知识是不可渗透的。尽管专业教育学所倡导的匿名实践是以某种惺惺相惜的英才教育为补充的,但确实只有借助两条羊肠小道,才能最终接触到学科的最终秘密:或者将学习建立在个人造化——个人机遇与自然禀赋——的基础之上,或者将学习建立在个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础之上。专业教育学就这样因其对先验自我的遗忘而在不同人群之间掘出了一道道教育鸿沟。
[Abstract]:In the scientific world, the objectivity and regularity of the world are regarded as certain. The pedagogy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is what we often refer to as professional pedagogy, which is a part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Even its soul. It often claims to be situational independent pedagogy, which actually permeates a power structure and limi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a closed world. Here, for most people, The socialization of knowledge is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order, by which we experience that the educational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s impermeable, although the anonymous practice advocated by professional pedagogy is complemented by some kind of benevolent education of talents. But it is true that the ultimate secret of the subject can be reached only through two paths: or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creation-personal opportunities and natural endowments. Or learning 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s own social support system. Professional pedagogy, because of its forgetfulness of the transcendental self, has dug up a gap in educa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学校、教师与学生: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再审视” 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三种教育学的定位、意义与相互关系研究”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康永久;;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J];教育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邦荣;;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文化机理及其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孙晓燕;;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体现的人的本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长群;中国教育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邵燕楠;教育哲学缘起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9期

3 刘力;;论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特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01期

4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5 王有升;理论理路的分歧与借鉴——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中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7期

6 于翠翠;朱成科;;繁荣和贫困教育学定位的事实之思与价值之辨[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5期

7 朱永新;迈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学研究大会苏州会议纪要[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8 李燕;教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6期

9 董海霞;;试论当代教育学的精神品格——一种道家哲学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李伟;;论教育学研究的误区——理论与实践脱节之根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本淳;;健康教育学研究[A];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放放;;浅析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文金;;试析徐复观对“现代文化性格”的反思[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5 李军晶;;科学的普及与信息的细分——两本科普期刊的读者定位与信息分类研究[A];中国编辑研究(2005)[C];2005年

6 ;袁振国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7 齐梅;;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8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徐毅鹏;;关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宣小红 李德刚 谭烨 董洁 王静 王蕾 姜天海 招斯U,

本文编号:1536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36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1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