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知识”的兴起
本文关键词: 教育知识 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 社会与境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知识"的兴起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析其涵义,"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所指相近,但在研究(生产)的主体、主要环节等方面有所不同,都有存在的学理空间。探其缘由,"教育知识"的兴起以教育研究权力的解放为背景,以突破教育研究的困境为契机,以普遍的个体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为基础。论其意义,"教育知识"标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调以知识的主体间性超越其主观性,注重以社会与境的历时变迁理解生产方式的转换,认为教育知识生产与其所在的社会与境之间具有本质性联系。
[Abstract]:The rise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s an academic phenomenon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s similar to that of "educational theory", but it is different in the main body and main link of research (production), etc. The rise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takes the libe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ower 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opportunity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 general individual on his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on its significance, "educational knowledge" identifies a new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knowledge transcends its subjectiv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is understood by the diachronic changes o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the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n which educational knowledge is produced is considered.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教育知识史的语境考察”(编号:DAA100191)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1期
2 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3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林定夷;科学理论的结构[J];哲学研究;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彭虹斌;;比较教育功能的时代转换:从借鉴到理解[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生兆欣;;比较教育,研究什么——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高政;;英国价值教育概况与对中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6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7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张岩,刘雪松;元体育学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9 白真;王晓春;王悦;;辽宁省城市初中体育教师科学研究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童俐;诸燕;赵晶;;教育理论研究新思维:归属与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陈桂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黄显中;;意志软弱: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自制”概念的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昌;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陈振华;;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 刘名卓;张琴珠;;知识管理的理念对教育知识管理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2期
5 刘庆昌;论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6 陈平水,杜东东;影响教育知识实在化环境因素的实证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陈平水,成宁波;教育知识实在化环境因素的理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3期
8 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2005年01期
9 张颖;;基于博客的教育知识管理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08期
10 王秀丽;郭三娟;;论教育知识实在化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莫蕾钰;洪成文;;我国教育知识动员的进展与挑战[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黎东;;教育知识管理指导下的资源库环境建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单道华;;让每一个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构建“点线面课程”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4 陈康海;;分析蚂蚁现象 提升管理水平[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年
2 吾明;素质教育:等待奏响新的凯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章继刚;中小企业信用教育 发展趋势及对策[N];中国工商报;2005年
4 刘怀明 杨君山 易浩;创新为教育“提速”[N];人民武警;2008年
5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罗崇敏 本报记者 练玉春;教育: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N];光明日报;2011年
6 ;教育知识的分类[N];科技日报;2002年
7 马婧 滦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如何加强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8 张华 程宏军;教育是爱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14年
9 记者 姚玉洁 孟华;家长寄望两会:教育不该如此昂贵[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宋亮 吴清漪;小谈教育知识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敏娟;教育知识批判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郭娟;教育知识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武磊;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知识的生成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友慧;特岗教师教育知识生成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5 刘丹;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鲍平平;教育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阳霞;论教育知识的确定性[D];山西大学;2012年
8 于媛媛;面向课程知识的教育知识学习平台研究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王文邦;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知识冲突及其消解[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蔡志华;农村教育知识城市化问题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7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3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