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民族志: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新方向
本文关键词: 在线民族志 教育人类学 新方向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线民族志是借助网络技术,对"民族志"这一人类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发展。它将田野工作的场所由原来的实体空间向基于计算机沟通的虚拟空间扩展。随着移动终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线教育民族志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运用在线民族志开展教育研究的适用性与优势,以及围绕在线民族志开展的方法论争论与学术伦理思考。
[Abstract]:Online ethnography is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ethnography as a traditional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It extends the field of work from the original physical space to the virtual space based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and online educ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ethnography of online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using online ethnography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ical debates and academic ethics thinking around online ethnography.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行动研究”(YETP1305)
【分类号】:G40-0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晓蓉;;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2 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社会学研究;2012年06期
3 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杨立雄;赛博人类学:关于学科的争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丁思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中我国当前人的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3 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滕星;;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4期
5 万辅彬,韦丹芳;科技应用:科技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走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滕星;;田野工作与教育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巴战龙;;试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8 唐魁玉;于慧;;“同妻”“同夫”婚姻维持与解体的比较——一项虚拟社会人类学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02期
10 袁媛;陈金城;;低收入社区的规划协作机制研究——以广州市同德街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袁媛;陈金城;;协作式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3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广华;修复“自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胜源;“另类发展”的话语建构与传播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10 李勇;技术的人类学审视[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莎莎;鲁克沁镇吐鲁番木卡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世晓;网恋的虚拟人类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蒲郑;农村特色学校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桑朗翁姆;巴底乡“尼涅”活动的教育内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甜;从江县占里丧葬仪式及其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刘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焕;桂东南客家育俗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2 钱民辉;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沈煜峰;西方教育人类学简介[J];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06期
4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6 高宝立;教育人类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1年05期
7 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8 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9 B.库利科夫 ,何萍;哲学-教育人类学:问题和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8期
10 徐杰舜,滕星;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伟霞;学校教育阶段非连续性教育探讨[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宇,胡鸿保;局内人中的局外人——体味民族志新作《在自我的阴影下》[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2 尼尔森·H·H·格雷本,杨玲;旅游民族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4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李立;;解读“实验民族志”[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6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George E.Marcus;钱妤;王文渊;;合作的想象[J];思想战线;2007年04期
9 莫里斯·布洛克;黄宣卫;刘容贵;;认知与民族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42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4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