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可教性到底源自何处——对“新性善论”引发的学术论争的神经伦理学思考
本文选题:新性善论 切入点:道德教育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檀传宝教授2000年提出"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这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论争,形成了三种立场的观点。这些争论一定程度上廓清了道德教育的部分问题,但是对于"道德可教性源自何处"的问题始终没有给出答案。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切入,以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经过分析可以认为,道德教育有着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但是由于这一基础具有明显的后天可塑性,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特性,道德教育应遵循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
[Abstract]:In 2000, Professor Honolulu put forward the "neo-sexual goodness theory", believing that human beings already had a certain social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genetic existence. This provides u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debating this issu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forming three standpoints. To some extent, these arguments have cleared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But no answer has been given to the question of "where moral pedagogy comes fr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oethics,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brain science and neurophysiolog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oral education has a certain basis of neuroscience, but due to its obvious postnatal plasticity, visual thinking and intuitive natur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of brai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经验”(12AZD009)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网络时代高校美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SGH13144)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竭长光;;辩证思维视域下的德育与德育的辩证本性——超越“内发论”与“外铄论”在直观思维中的背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刘觐龙,韩湘文;大脑前额叶的研究进展[J];大自然探索;1988年02期
4 胡剑锋;毛晨蕾;;神经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完美结合体[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陈建翔;陈建淼;;由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引发的家庭教育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7期
6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7 李西顺;;正确认识“新性善论”——兼与“新性善论”质疑者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5期
8 毛新志;;神经伦理学初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陈巍;汤剑波;张伟平;;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J];教育学报;2006年03期
10 林凤藻;人脑的社会性[J];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关于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方法论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宫晓虹,张修红;课程德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罗令姣;;论高校各科教学的育人功能[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秦红岭;;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10期
7 杨波婷;;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8 曹能秀,王凌;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9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王萍;互联网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广寿;;浅谈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的途径[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6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雅静;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美玲;略论北京奥运会与中华民族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小亚;高中生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华;高中生在德育中主体意识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于光;张澍军;;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檀传宝;关于席勒的两个命题的阐释——兼论审美活动的善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4期
5 檀传宝;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年01期
6 胡剑锋;毛晨蕾;;神经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完美结合体[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1期
8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9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10 檀传宝;对道德发展理论的三点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钦;从认知到行动——读袁振国《当代教育学》道德之篇章有感[J];江西教育;2005年18期
2 徐孝先;;道德教育的审美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白荣欣,刘保宏;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关系探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2期
4 仇龙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李太平;可持续发展与道德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崔景贵;分化·冲突·整合——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1年23期
8 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9 罗箭华,黄孟珍;道德教育应以“中间层次”人群作为切入点[J];理论观察;2002年04期
10 陆勤毅;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D];武汉大学;2012年
5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欣
本文编号:1595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59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