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与教师的德育能力
本文选题:学科德育 切入点:教师德育能力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2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赋予德育以重要使命。然而,实地调研表明,不论是德育学科教师还是非德育学科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德育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师群体没有认识到道德教育对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没有认识到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机制。道德教育对于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意味着道德教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全体教师都应承担道德教育的使命。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教师的教学举止、教学风格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德育学科教师和非德育学科教师都应该在德育基本知识、道德分析技巧及个人反思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专业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s forward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to give. However, research shows that whether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or non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lack th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teachers don't realize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does not recogni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teachers of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Special rules for teaching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teachers should bear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moral quality and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style in different ways to affect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non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be the basic knowledge in moral education, moral analysis skills and other aspects of ris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ir own mora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檀传宝教授主持的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发展推进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张华军;朱旭东;;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3 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5 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6 张容南;;何谓道德成熟[J];伦理学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于兴艳;;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朱平,闵永新;学分制:德育创新的契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晓文;;寓价值教育于学生主体成长中[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马yN琳;;礼仪教育:德育的有效载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谢安国;孙敏;姚茉莉;;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及德育对策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高冬梅;余以恒;;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秦红岭;;试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杨勇;张诗亚;;如何建设健康型学校[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霞;;中职德育创新的四个开放[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尹鹏吾;;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初析[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雅静;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殷少萍;“3+2”分段制学生德育工作凸显层次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书娟;;试论杜威的教师教育思想[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卢乃桂;王晓莉;;析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之“专业”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曾洁珍;我国现行师德规范的缺失与重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年01期
6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王泽应;;论道德形势和正确把握我国当前道德形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陈桂生;;略论“教师的职业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5期
10 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玉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0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61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