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式道德学习:内涵及基本特征
本文选题:价值范式 + 单环式学习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学校德育过程(不仅指狭义的教育过程,还指德育的学习过程)未能深层干预学生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是导致学校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德育实效低下等诸多"顽症"的深层原因之一。实现"双环式道德学习"是其重要的一种解决路径。所谓双环式道德学习,是基于行为后果及行为矫正之间单环学习基础之上,再触及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从而实现第二环深度道德学习的德性生成过程。实现双环式道德学习的重要基石是触及并完善学生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根本法则是以"情意"之融合体为切入口,核心诉求是促使自然生命状态向精神生命状态提升。
[Abstract]:School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not only the narrow sense of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failure to interfere deeply with the "value paradigm" behind students' behavior is one of the deep-seated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double-ring mor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it. The so-called double-ring moral learning is based on the single-loop learning between the consequences of behavior and behavior correction, and then touches the "value paradigm" behind the behavior, so as to realize the moral 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 second ring of deep moral learning.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realization of double-ring moral learning is to touch and perfect the "value paradigm" behind students' behavior, the fundamental rule is to take the fusion of "emotion" as the entry point, and the core demand is to promote the natural life state to the spiritual life stat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叙事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及操作模式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EA13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亚军;;双环学习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2期
2 李西顺;;课堂“听话道德”之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李冰;;道德学习范式下的德育评价及视角转向[J];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4 蓝维;道德学习: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时代命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李西顺;;我国德育范式的特征及转型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韩传信;翟莉;;德育知识·德育观念·德育智慧——《德育原理》教学目的论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肖霞;贾爽爽;;论我国农村社会公正氛围的塑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易连云;马霖;;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磊;;青少年德育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肖立斌;;道德信仰及其特点[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宋新雅;;“德福矛盾”问题的解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李寿初;;超越“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本体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娜;《聂隐娘》的文化意蕴——兼谈聂隐娘形象[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姜裕富;;论公务员忠诚义务与行政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郭芝叶;文成伟;;我国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科技伦理观探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庞俊来;;技术与伦理的和谐与悖结[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刘东根;;赔偿影响刑事责任的平等性问题研究——恢复性司法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9 王海丽;;关于技工院校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文献综述[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10 吕文华;苑璞;;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于洋;城郊地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进强;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2 蓝维;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3 高德胜;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问题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5 叶飞;;论儿童表达的教育学意蕴——基于儿童“失语”现象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6 檀传宝;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841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4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