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教育仪式思想述评
本文选题:伍尔夫 + 仪式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经过12年的教育仪式田野研究,伍尔夫对仪式研究范式和仪式意义进行了更新,在表演的、身体的、实践的仪式研究范式影响下,伍尔夫认为仪式本质上是社会和个体的存在方式,是基本的社会学习过程和文化学习过程。教育仪式通过表演性、模仿、体语等仪式要素使学校的社会化学习成为可能,并实现社会领域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过渡,但尚需进一步推进与仪式新意相应的仪式研究方法论。
[Abstract]:After 12 years of fiel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rituals, Woolf renews the paradigm and significance of ritual researc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erforming, physical and practical ritual research paradigms. Woolf holds that ritual is essentially a social and individual way of existence, a basic process of social learning and a process of cultural learning. Educational rituals make the socialization of school learning possible through performance, imitation and body language, and realiz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ocial field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ethodology of ritual research correspond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ritua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柏林自由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号:BAA110010) 2014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阳;;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1期
2 杨莉馨;;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范丽娟;;贝奥伍尔夫(英文)[J];初中生学习;2003年05期
4 毛继红;伍尔夫小说阐释的生命意义[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罗婷,李爱云;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9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慧卿;德国总统悬而未决 伍尔夫能否如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总统麻烦大了[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靓丽时尚的德国第一夫人[N];光明日报;2010年
6 ;《伍尔夫报告》与英国司法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8 柳已青;《伍尔夫传》:凋零于水中的英格兰百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9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伍尔夫当选德国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燕婷;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陈钦;论伍尔夫小说理论中的真实观[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玲;伍尔夫与张爱玲女性主义创作比较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4 党啸林;伍尔夫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平;伍尔夫作品中“房中天使”意象的女性主义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洁莹;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沟通[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晶;试论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与死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杜娟;死与变:论弗·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55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5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