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微博与青少年德育:困境与出路——基于叙事理论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06:25

  本文选题:微博 + 德育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08期


【摘要】:微博是现行的学校德育体系难以企及的一个"盲区",青少年于其间的道德习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校德育效能的消解。面对这个困境,叙事理论认为,微博本质上是叙事的,是青少年线上道德自我表达和建构的场域,而这也是微博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机会所系。相应的,教育者应对微博带来的德育挑战需要聚焦于通过道德事件触发青少年的线上道德叙事。对此,教育者应该在道德事件设置中强调学生的行动与具身体验、积极参与线上道德相关议题的回应与对话、以及致力于营造线上和线下的共享道德现实。
[Abstract]:Weibo is a blind spot which is difficult to reach in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To some extent, the moral acquisition of teenagers in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dilemma, the narrative theory holds that Weibo is essentially narrative, and it is the field of self-expre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s' online morality, which is also the opportunity of Weibo's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Accordingly, educators need to focus on the online moral narration of adolescents triggered by moral events in response to the moral challenges posed by Weibo. In this regard, educators should emphasize students' action and physical experience in the setting of moral ev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sponses and dialogues of online moral related issues,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reation of shared moral reality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作者单位】: 广东肇庆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社会化媒体与青少年道德发展”(DEA1402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谋,刘艳;谈中西叙事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方志红;;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特征散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刘宁;中国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评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付丽萍;;叙事理论视角下有效教学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7期

5 方志红;;近30年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研究回顾[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蔡熙;;构建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的新创获——读《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牟柳;廖文路;;叙事理论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7期

8 林岗;创立小说的形式批评框架——西方叙事理论研究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9 程浩;高远;;基于叙事理论的军事文本翻译及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10 张新军;;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2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72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