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衔接模式探析
本文选题:大中小学 + 德育课程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02期
【摘要】: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宣传中央文件精神的重要平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使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取得切实的效果,必须注重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建构大中小学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衔接模式,应树立整体性衔接的理念、层次性衔接的理念和精髓衔接的理念,解决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人的成长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衔接问题以及教学方式的衔接问题,合理使用线性衔接模式和非线性衔接模式。
[Abstract]: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schools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developing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important platform for propagating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documents, and shouldering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education eff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ohesive mode of the innovative theoretical education of the Par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 should set up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cohesion, the concept of hierarchical cohesion and the concept of quintessence cohesion,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nvergence of curriculum contents.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growth, the problem of the cohesion of values education and the cohes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rational use of linear cohesive mode and nonlinear cohesive mod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教改试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效衔接研究”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乃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部分重复及其解决之道[J];高教论坛;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义英;;家庭危机与德育课程改革[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6期
2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年Z1期
3 陈国庆;吴重涵;;构建江西省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江西省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规划研究”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4 俞国良 ,邢淑芬;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第六节 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06期
5 乔建中,钱春霞,王辉,孙俊才;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12期
6 谢贵兵;;浅析演绎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05期
7 张等菊;;论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建构[J];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06期
8 吴永华;;浅析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的夭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3期
9 夏萌;;当今世界德育改革的走向略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本同,刘月兰;全球化视野下学校德育课程发展趋向初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维芳;;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吕新刚;;谈素质教育中的现代校长形象[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5 胡阔心;;谈心理学原理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杨小洋;申继亮;徐富明;;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特点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汪大勇;教育部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5年
2 黄君萍 顾奇志;云浮:知识产权课程贯穿大中小学教育[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耕;大中小学做好防病工作[N];华夏时报;2003年
4 吕诺;教育部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唐景莉;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记者 陈泽溪;叠彩区将重新布局规划辖区中小学[N];桂林日报;2006年
7 记者 徐可;超觉英语学习法将在大中小学试点推广[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 薛冰;学校体育场馆今年开放[N];信息时报;2003年
9 记者 周波 段裕祥 赵忠洪 文新军 谢小芬 陈娟;我市四家班子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N];桂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白冰;香港大中小学全部复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宏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金鸿;从中学到大学知识学习体系的断裂与衔接[D];山东大学;2007年
5 冉亚辉;我国现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周丽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隐性德育课程开发[D];广州大学;2007年
7 张晓玲;美国P-16教育改革政策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曙霞;新时期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9 高楠;中国、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段巧灵;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8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94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