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洛夫:苏维埃教育学的旗帜
本文选题:凯洛夫 + 教育学理论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4年13期
【摘要】:正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前苏联著名教育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苏联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传入我国,一度对我国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Abstract]:N. A. Kaiipob (1893-1978), a famous Soviet educator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Soviet pedagogy in the 1940s and 1950s.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oviet education at that time. Not lo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is book Pedagog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which onc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education.
【分类号】:G40-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月;杜殿坤谈赞可夫、凯洛夫和布鲁纳[J];宁夏教育;1981年04期
2 李学书;;求同存异:杜威和凯洛夫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03期
3 程希贤;;从凯洛夫到赞科夫[J];全球教育展望;1982年05期
4 王凯;;“教育性教学”的误读——兼论赫尔巴特教学伦理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1期
5 潘崇军 ,王娟;处理好“专家”与“钻家”的关系[J];四川教育;2002年12期
6 闵廷均;;凯洛夫《教育学》传入中国之传统文化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7 肖萍;;试析凯洛夫《教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峥枫;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1986年04期
9 安方明;凯洛夫与赞科夫——从传统教学论到发展性教学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邓宗怡;匡芳涛;;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熊玉琳;;课堂讨论法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覃兵;;论我国二十年来教学原则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邹时炎;;对教育领域学习苏联经验的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卓晴君;毕诚;;“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王映学;;教学理论与教案设计探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曹相生;孟雪征;郑晓英;;创造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高瞻;张莹;;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的特征与体系建设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胡根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肖u& 王义高;曾经滋养过中国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七环相扣·和谐互动”[N];周口日报;2010年
5 朱小蔓 张男星;看社会转型中的中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娄青凤;如何进行英语创新教育[N];伊犁日报(汉);2007年
7 孙世杰;让语文成为学生的最爱[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邱学华 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常州师范学校原校长;我所追求的理想学校[N];天津教育报;2010年
9 河南省渑池县教师进修学校 任三英 刘明伟;教师体罚学生问题调查[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太原30中 董玉莲;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少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二十世纪上半叶苏联教学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少君;凯洛夫和赞科夫学生发展理念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四根;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潘锋;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青;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唐诚江;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琳;20世纪下半叶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朱嬉;创造力缺失: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慧敏;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影响[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10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1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