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西方当代教育哲学的主体间性及其价值理性构建

发布时间:2018-11-12 07:22
【摘要】:教育的一切主要问题在实质上都是哲理性问题。教育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理性规范的产物,进而教育活动与教育哲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演进,与之伴随的教育哲学同样经历了这一转变。在现代性批判中,主体性批判主题陷入了困境,在"主体终结"的呼声中再次呈现建构主体间性之可能与必要。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有益于教育哲学冲出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以主体间性的跨文化姿态探寻多元文化共在的可能路径,进而对教育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间性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Abstract]:All the main problems of education are essentially philosophical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result of the rational norms of human cognition, and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has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from pre-subjectivity to subjectivity and then to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 the subject of subjectivity critique falls into a dilemma, an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intersubjectivity is presented again in the voice of "the end of subje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lending horiz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break out of the dualistic antagonistic fence of self-contained limit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multiculturalism co-existence with the cross-cultural attitude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n to reflect 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committed to the new form of the subject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new form of exploratory thinking.
【作者单位】: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曾文婕;毕燕平;;西方教育哲学研究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2 张奇峰;;以“自治”为核心的西方教育哲学传统——第一期“复旦—伊利诺伊教育哲学高级研讨班”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1期

3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年02期

5 黄义玲;梁中和;;西方教育哲学的原初分野及当代启示——论古希腊教育哲学中价值教育与修辞教育的分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22期

6 郝文武;;教育民主的主体间性本质和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7 李武装;刘曙光;;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批判逻辑与人类精神的理性主义优位诉求[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陈卓;王雪鉴;;灌输与教育:论道德教育的意图、内容与方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5期

9 高伟;;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批判[J];教育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存志;刘苹;;论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2 赵丽丽;翟洪强;穆小丽;;交互主体视域下德育师生关系困境及其超越[J];才智;2011年13期

3 王冬云;;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下人格发展的新向度[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4 王艳芹;李正元;;大学生自主发展缺失的反思与模式建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3期

5 朱春发;;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凌烨丽;;合理性视阈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李建生;;基于主体间性看远程教学交互[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8 赵彦萍;姬光凯;;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的深化——基于师生主体间性的建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徐祖胜;;主体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陈丹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许瑞芳;;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A];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论丛(第2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深;体育课程美学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倩;初中阶段小班化学习模式中的班级管理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3 邵春燕;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课堂[D];苏州大学;2010年

4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慕;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刘芹;泰安市中学泰山文化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蕊;自主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10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特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章忠民;;理性作为主体能力的生发及其逻辑演绎——经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运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冯建;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7 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9 李武装;;理性的四重向度[J];学术论坛;2006年02期

10 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有铨,迟艳杰;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2 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J];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3 陶志琼;什么是教育哲学的特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金生,

本文编号:2326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326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