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生命之“绵延”的教育要求——论柏格森的“绵延”概念及对学校教育的启发

发布时间:2018-12-06 14:08
【摘要】:"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以直觉为严格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存在和连续不断的创造。究其根本,"绵延"是一种生成,一种变化,生命之绵延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透过"绵延"审视学校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在直觉知识、经验性教学时间、学生创造性、内在自由、本质差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Abstract]:"continuity" is the core concept of Bergson's philosophy, which emphasizes the existence of real time, life and continuous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intuition. At its root, "continuity" is a kind of generation, a kind of change, the continuity of life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cre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exam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we can find that i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intuitionistic knowledge, experiential teaching time, students' creativity, inherent freedom, essential differenc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冬莹;;论德勒兹的“潜在影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胡景敏;;从真实的时间出发——论柏格森哲学的逻辑起点[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昱;;进化的哲学概念与科学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俞汉群;;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伦理困境与价值重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5 王增红;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章迪薇;;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成人教育探索[J];成人教育;2009年06期

7 方尚芩;;从影像体验时间——从柏格森的电影放映机制到德勒兹的电影美学[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8 董伟;;复杂性度量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艾桂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的时空错位症[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刘坚;;《J.A.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时间和意识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张永缜;;人类面向未来的路向选择:共生时代[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王治东;;技术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进路——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张之沧;;论科技创新与非理性思维[A];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五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8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9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发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孙论佳;论张东荪人生哲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班明芳;贵生论—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郭广新;从理性主体到身体主体[D];河南大学;2011年

8 田晋颖;绵延和生命[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文君;《日瓦戈医生》中的生命意识[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齐国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文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宇国;易与变[J];学海;2003年01期

2 德洛姆;陆达成;;内在性问题:柏格森和沙特[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3年Z1期

3 冷德诚,司有仑;柏格森生命本体论美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李超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J];中国研究生;2009年02期

5 吴汉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与柏格森哲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6 张艳玲;评柏格森的直觉主义[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7 胡燕春;试论禅宗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8 孙志明;评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吴先伍;过去永恒真实——论柏格森的过去本体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李曦;;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透视[J];南方论刊;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鹏飞;;梁启超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接受与发展[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陈永标;;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姚全兴;;梁启超与柏格森生命美学[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高宣扬;;重新评价柏格森及其对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创造的进化》发表100周年纪念[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高瑞泉;;“新唯识论”与柏格森生命哲学[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姜义华;;孙中山思想发展学理上的重要准备——跋新发现的一份孙中山购书清单[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蔡震;;“我的诗便是我的生命”——关于生命哲学与郭沫若[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9 杨大春;;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蔡震;;生命意识——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心态的一种审视[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鸣九;说说柏格森[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礼平 浙江大学哲学系;柏格森:寻回“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叶秀山;做哲学的辛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武炳新;一位喜欢翻动石头的人[N];中国邮政报;2002年

5 孙绍振;“错位”的幽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河南省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 武朝霞;让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张颐武;体验远行之美[N];光明日报;2005年

8 程中原;张闻天的翻译事业[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莫伟民;20世纪法国哲学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吴家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文学创作[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伟;时间与创造[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礼平;存在的呐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7 包国祥;时间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8年

8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张国义;朱谦之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唐涛;身体思维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伟;柏格森进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张晶晶;柏格森历史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田晋颖;绵延和生命[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文举;论柏格森的动态宗教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吴春晖;永不停息的脉动—柏格森绵延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刘晓燕;柏格森喜剧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陈利娟;柏格森的自由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张慧琴;论柏格森的生命伦理观[D];湖北大学;2013年

9 蔡其胜;柏格森自由意志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昕欣;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6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366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