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
发布时间:2021-03-12 15:10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变革,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知性德育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产生于科技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我国也曾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性德育越来越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知性德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效就要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从而实现对知性德育误区的超越,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由导言、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等。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知性德育的兴起和特点。这一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知性德育的产生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兴起表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征,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是知性德育的两个表现形式,知性德育具有理想化、科学化和专门化的基本特征。本部分最后还对知性德育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系统论证了知性德育的误区。即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忽视生活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忽略了知行的统一等。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提出了知性德育走出误区的具体策略。具体包括:在德育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推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德育目标上,坚持个体适应性目标与社会适应性目标的统一,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内容上,把握时代主题,结合时代变化,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注重实践,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和互联网;在德育评价上,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上的“两个统一”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1
本文编号:239376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 研究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一、知性德育的产生和含义
(一)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及在我国的兴起
1.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
2. 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
(二) 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点
1. 知性德育的含义
2. 知性德育的基本特征
(三) 知性德育的合理性
1. 相对于古代神性德育具有进步性
2. 道德认知、道德思维是道德养成的前提
3. 知性德育在我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意义
二、知性德育的误区
(一) 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
1.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 无视德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3. 漠视德育媒介的创新
(二)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
1.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
2. 抛弃德育的本体价值
(三)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
1. 重教育塑造轻自主成长
2. 重单一讲授轻主体参与
3. 重师道尊严轻平等交流
(四) 忽视生活对德育的意义
1. 与社会生活脱节
2. 远离学生生活
3. 漠视实践的作用
(五) 忽视知行的统一
1. 课程设置重知识培养轻品格养成
2. 教育方法重灌输识记轻主体实践
3. 评价方式重知识能力评价轻行为评价
三、实现知性德育超越的具体策略
(一) 德育理念上的超越
1.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2. 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
3. 实现由专门化德育走向整体化德育
(二) 德育目标上的超越
1. 坚持个体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统一
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 德育内容上的超越
1. 贴近现实生活
2. 关注学生身心成长
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 德育方式方法上的超越
1. 注重实践性,开展活动性德育
2. 尊重主体性,开展对话式德育
3. 利用数媒体,开展网络化德育
(五) 德育评价上的超越
1. 评价主体推动多元化
2. 评价内容实现完整性
3. 评价方式坚持多样化
4. 评价标准注重层次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2 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年04期
3 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8期
4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1期
6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239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39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