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模式的本质、分类及现代建构
[Abstract]:As the process and strategy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the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paradigm and practice of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exper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It ha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perationality, superiority and development. The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main-known mode, the main-emotionalism mode and the main-line-oriented mode according to its function, 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odes, namely, the object-oriented mode, the comprehensive mode and the mixed mod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xternal-style mode and the internal-style mode 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action.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modernization move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ne-to-many, from the indoctrination to the dialogue, from the natural standard to the people-oriented, from the control to the self-centered, and from the ideal to the ideal reality.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基于AHP的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DEA13023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洛湘,陈树文,孔琳;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2 杜爱森;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理论探索;1996年02期
3 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爱东;;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安仲森;;基于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高校德育实践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虹月;;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叶雷,陈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高峰;;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石春梅;;家庭结构变迁下的课程德育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陈华;;高校德育中的讨论法教学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董彩荣;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家良;;参与体验促感悟 构建德育新模式[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邓万生;;立德践行,学会做人,育合格中职生——承国学精华,行“五讲、四美”,创“八无”班级,做“四有”中职生[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4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初明利;张坤;;恩德文化与大学生恩德观教育[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7 符景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研究[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5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燕妮;“中学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的实践与反思[D];苏州大学;2010年
9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立阳;;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2 魏伟;;德育模式的现代化特征分析及对我国德育模式的反思[J];文教资料;2009年34期
3 苏立增;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5期
4 李丽;;探析现代德育模式构建的依据[J];南方论刊;2008年11期
5 王康娟;聂学富;;生态德育——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德育新模式[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杜彬;刘莎莎;;浅论体谅德育模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李融;;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德育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8 许英;;六色思维型德育模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2期
9 李国琴;;从单主体到主体间性——德育模式发展趋势阐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国琴;;从单主体到主体间牲——德育模式发展趋势阐析[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亮;孙殿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站记者 陈国民 通讯员 辛慧廷;左旗廉政文化融入校园[N];赤峰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高静 本报通讯员 苍万永 李长江 记者 高静 通讯员 周焕祥;育得桃李满庭香[N];廊坊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郭晓燕;精心育花花更红[N];长治日报;2009年
4 记者 陈猛;让每朵花都沐浴阳光[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5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张 萍;透视校园现象 解析德育工作[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记者 陈猛;教育枝头硕果累累[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蒋建华;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中韩名校长中山论“道”[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赵万新;如何当好学生生命中的领路人[N];天津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辉;基于信息技术的“四环节”德育模式实践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梁惠霞;主体发展性德育模式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景光仪;当代学校德育模式建构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田贵华;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创斌;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昆;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耀庭;知情交融的德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永光;对学校德育困境的理性思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曾丹;未成年人“四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10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98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49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