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的概念探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祁海文;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陈国雄;论生态美学的美育[J];云梦学刊;2002年06期
5 党圣元;;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剥去文明外衣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热爱生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欧阳靖;;《黑骏马》的生态审美之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昝楠楠;陈刚;;北京奥运建筑艺术美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彭静悦;;基于“对话”理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5 许迪楼;;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魏中华,王珊;公路景观的色彩效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薛岩;;《虹》片断的意蕴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8 陈一智;刘丽;李强;;《消失的地平线》对构建和谐旅游的几点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9 古开弼;黄兰秋;;广东现存明清时期涉林碑刻的生态文化透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日明;孟祥彬;李险峰;;园林植物生态美分析[J];北京园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青;;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张敏;;清水江流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5 章汝先;;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6 李雄;;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结构特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化教学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晓静;;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拓展[A];2009’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从两难到双赢及其现实途径[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喜平;李恩;;生态文化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舒爱华;我国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玉娟;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9 曾蕾;云南亚热带山地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吴雅婷;昆明近郊农家乐室内外空间艺术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刚;刘文良;;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2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3 李萌羽;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J];东岳论丛;2003年04期
4 王诺;宋丽丽;韦清琦;;生态批评三人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万书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7 张进;;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9 徐恒醇;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0期
10 徐治平;;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散文——中西生态散文管窥[J];南方文坛;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鲁枢元;[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王 诺 陈 初;[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延生;孙波;;中国生态文学:在夹缝中艰难成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4期
3 赵树勤;刘倩;;从“浅绿”到“深绿”——新时期生态文学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之现状、问题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6 崔昕平;;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董雪;;关于生态文学的思考——由《困豹》说开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丽军;;生态文学的发生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谢忆梅;;论辽宁生态文学特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2 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N];光明日报;2004年
3 刘宁;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学[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4 姜桂华;生态文学蓬勃生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5 张冰;《欧美生态文学》[N];文艺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胡军 韩晓雪;生态文学首先应是审美的[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薛百成;以文学的姿态痴迷我家乡的鹤[N];辽宁日报;2007年
8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的成员、外国生态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陈蕾;2007年国外生态文学回眸[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钱志富;用生态文学的写作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N];文艺报;2008年
10 彭定安;生态文学之花[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4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亚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8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志勇;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学及其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钟华;论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3 完玛才让;论藏族生态文学的功能及责任[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松波;生态文学与满都麦生态文化小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贺楠;生态文学的新世纪[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环保思想与现实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李瑞芳;台湾生态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李虹;当代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丽军;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鹏敏;论文艺的生态功能[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54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5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