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契约的内容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0-04-17 04:42
【摘要】:课程发展离不开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刚刚起步,人们认识不一致、课程自身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成为课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当各种课程政策在学校系统贯彻执行时,了解教师的现实处境,明确他们对学校的具体期望,将有利于从学校层面为教师提供支持、促进教师及课程的互动发展。 “心理契约”理论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相对于显性的经济契约,心理契约是非正式但又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它集中体现了人的真实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对相对方应然取向的自我设定,为我们研究学校组织中教师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考察信息技术教师围绕课程发展问题对学校的各种期望,目的是透过这些期望,探究信息技术课程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和教师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契约由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的期望两部分构成。其中,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期望包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指导技术应用、发展课程、自我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五个结构维度;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的期望包括完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的信息文化、课程发展的制度保障、价值认定等五个结构维度。 2.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包括背景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显著的背景因素包括性别、工作年限、学校类别和学校整体信息文化;影响显著的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地方性信息技术课程相关政策。 3.心理契约的管理与建构是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契约功能的重要工作,为此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立技术愿景,引导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共同愿景,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规范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奖励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形成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的信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57;G443
本文编号:2630465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57;G44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静;;关注阶段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现状透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静;基于CBAM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学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及其与工作态度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凯娟;广州市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丁宏美;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现状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3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