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月芳;;高校隐性德育的相关问题辨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2 陈恒平;活动性德育课程:涵义、特点及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3 韩晓英;;初中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实施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2019年02期
4 黄秋明;王正;;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3期
5 赵佳丽;罗生全;;论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7期
6 陈恒平;认知性德育课程与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关系初探[J];天津教育;2003年12期
7 何茂昌;;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技术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5期
8 许立新;陈芳;;隐性德育的作用机理及表现形态[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4期
9 苏应妫;;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初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12期
10 张家恩,李哲;中小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方案[J];教育探索;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凤岭;;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与探讨[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垣廷;叶钟玲;;中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A];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3 平益非;;谈中职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年
4 鲁洁;;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A];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C];2015年
5 胡庆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德育课程建设的新思考[A];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委会第一期“教育课题研究高级研修班”会议论文集[C];2019年
6 盛向阳;;重视隐性德育 塑造健康人格[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叶祝华;;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与思考[A];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一等奖)[C];2016年
8 严肃;;论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创新[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C];2006年
9 朱秀梅;柯俊杰;;初中班主任专业发展中隐性德育思想的渗透策略思考[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年
10 常娥;;从建构班级德育课程中收获幸福[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会贤;《小学公益实践教程》:实践性德育成就“公益心”[N];公益时报;2016年
2 河北区昆纬路第一小学 杨景香;以实践性德育为载体 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N];天津教育报;2013年
3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 杨志成;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N];人民日报;2013年
4 宁波大学 张文鸯;德育课程拓展德育新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何友华;把教育优先权还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 谢晓富;“1+4”加出区域“德育课程化”新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史春勇;德育课程有滋有味 学生成长有声有色[N];济南日报;2019年
8 记者 孙鹏飞;我市出台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方案[N];平顶山日报;2017年
9 记者 宋超;我市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德育课程[N];咸阳日报;2017年
10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山东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N];中国青年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2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秋明;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庞伟芳;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践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谢璧;初中活动性德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D];广州大学;2017年
5 邹杨华;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与调和[D];中南大学;2013年
6 沈正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二敏;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丽平;当前学校发展性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娜;论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3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