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的性别差异

发布时间:2020-04-28 05:15
【摘要】: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对“性别”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它同样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关于性别的研究拓展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近年来,中国教育实践中女性的表现日渐突出:不仅教师群体中有大量的女性;女学生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另外,在许多教育理论的专业学习机构,如各大学的教育学系中,女生的数量也大大超过男生。那么,这些现状和趋势是否意味着教育优势已被女性占据?显然,在做出判断之前,还需要了解当前中国真正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性别构成及其差异,这也是本论文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到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将女性理论研究者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在其他理论领域已经十分多见;而且,研究者还在多个视野内对男、女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几类成果就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 在参考类似研究后,笔者针对本论文的目标和特点提出了分析框架:近5年来(2000年度——2004年度)部分重大教育课题负责人的性别构成;部分教育类理论期刊论文作者的性别构成;部分教育类理论刊物主要编辑的性别构成。本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文献和访谈等三种研究方法。 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本论文得出了基本结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其中男性占有较大的优势。 对于这种性别差异的产生,笔者试图从历史、社会、女性自身以及教育理论本身特点等角度来进行解释;并认为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会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阻碍。为此,应该从各方面努力来改善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的性别差异状况。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其中包括选题的缘由;以及相关的对于教育实践群体与其他理论研究群体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设计。具体阐述了论文的核心概念、目的与内容、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包含了研究结果的呈现与分析。根据分析框架,笔者采用数据展示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的性别构成状况并做出初步的分析。 第四部分为思考和讨论。针对这种性别差异的成因,笔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提出了改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纠正男孩偏好 促进性别平等 有奖征文[J];农家女;2011年09期

2 ;博文集萃[J];农家女;2011年08期

3 王晓丽;;性别平等与经济发展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倪俊杰;;浅议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5 方亚琴;;我国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6 李惠玲;杨盘华;;学校课程改革对性别平等关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7 吴敏;李平;;四川农村妇女干部参政议政调研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吕旭龙;;“性别平等”的诉求、曲解与再认识——从丁玲的创作看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冲突与融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芦智龙;;浅议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与和谐社会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0 王赛花;刘会平;;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弱势男生现象探讨——基于性别平等的视角[J];体育科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玉;;未竟的性别平等——一项基于权力职场的考察[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于冬梅;黄仁涛;;推动中国社会性别平等的一种新策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编制设计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伯红;;“北京+10”在中国——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研究”江苏课题组;张平;沈美华;施健;;江苏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卢福营;王琳;;寻求性别平等的选举制度创新与现实遭遇——浙江省X、T镇的女村委专职专选调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朱玲;;农村土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肖富群;;性别平等与生育选择——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金铮;;欧盟劳动性别平等法律的适用及发展[A];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国;性别平等一体化的模式[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中西论坛增设性别平等委员会[N];中国妇女报;2009年

3 武洁;“性别平等条例”规定“男性产假”并未跑题[N];工人日报;2010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苹 通讯员 傅莲轩;我市酝酿制定性别平等促进条例[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马进 孙楠;将性别平等纳入人才发展主流[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记者 梁业倩;陈至立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性别平等未来论坛[N];人民日报;2010年

7 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西爻村党支部书记 曹兰英;改旧俗,用仪式彰显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杨娜;寻找推动乡村性别平等的突破口[N];中国妇女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耿兴敏;引导村民变革陈规旧俗推动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10年

10 记者 陈镌娟;为性别平等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N];厦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2 曲宏歌;欧盟与性别平等[D];山东大学;2009年

3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复旦大学;2006年

5 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D];上海大学;2008年

6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禹旭才;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晶岚;中国农村妇女在社区林业管理中的参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10 周W,

本文编号:2643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43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