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5:44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坚持不懈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在长期和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到区域的视角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北京市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中,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高等教育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人才再生产基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再生产基地,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的主渠道。从短期来看,高等教育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消费来影响经济增长。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因果检验来看,以高等教育支出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消费增长并不能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而以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代表的高等教育消费增长有助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关于教育过度论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化。 2、本文全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并不直接等同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扩展机制,是促进产业机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和途径。其次,高等教育通过结构效应、工资压缩效应以及社会分层和流动效应三个渠道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同时要发挥高等教育对收入分配公平的积极作用,必须特别关注高等教育本身的公平性。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发展经济,也包括发展教育,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3、本文论证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内在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非均衡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全面刻画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特征。高等教育主要从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区域竞争力和高等教育消费等六个角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协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
【图文】: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iims-2ooi年中国大陆ai个有区市人均和劳均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978-2001年中团大防31个省区市人均和劳均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道琴;杨飞虎;;严格界定我国公共投资范围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王芳;刘伟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福建省的实证[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爱芳;;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4 于卉;;浅议人力资本理论[J];科技资讯;2011年16期

5 贾向丹;谭姝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综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7期

6 施建刚;王哲;;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7 李辉;;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年18期

8 李勋立;;我国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效应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9 卞纪兰;赵桂燕;林忠;;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10 程华;杨永凤;李晓青;;苏浙沪地区生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记者 张小梅 张骅;解决经济增长有效支撑是关键[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记者 孙秀霞;我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昌鸿;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N];证券时报;2005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经济增长放慢如何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力保经济增长[N];光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迅速行动起来 力保经济增长[N];宁波日报;2008年

9 见习记者 郭锦辉;消费引擎“护航”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巴曙松;推进转型,寻找经济增长新空间[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守法;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叶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和制度动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4 林杨;内蒙古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童荟颖;新疆喀什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6 闫鑫;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伟;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朱盛华;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士金;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10 范晓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6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66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