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19 16:59
【摘要】:对学习问题的关注是近年来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流派纷呈的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可称得上是一支盛开的奇葩。目前,人们对建构主义的知识、技能学习观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颇多,但对建构主义之道德学习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的观照则相对较少。事实上,建构主义所提出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性协商,主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观点,对于道德学习的机制和实质,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恰恰具有独到的解释力,同时对改革过分注重外在道德标准的输入、过分相信外力作用的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启示作用。因此,作者尝试通过对建构主义的理论源流和理论要旨的梳理,管窥建构主义与道德学习的契合点,阐释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的内涵,揭示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可能提供的启示。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建构主义进行理论释义。建构主义本身是纷繁的,其理论源流是庞杂的。首先,建构主义作为反对传统二元论的新认识论,其哲学源流最早可以追溯至维柯的“新科学”和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同时,建构主义与现代结构主义思潮也有着深厚的联系。另外,作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通常也被尊奉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建构主义虽流派众多,但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问题上,都主张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个体道德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或发生发展的机制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围绕这个问题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及观点。作者尝试通过对传统道德学习理论的概览,凸显建构主义理论的独特视角,并进一步从道德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目的三个方面阐释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的基本内涵,即道德学习的实质是道德主体基于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新旧经验的双向建构--旧经验的改造和新经验的获得;道德学习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协商建构,只有在一定的道德情境和人际互动中才有可能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
本文编号:267120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
【引证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松;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哈筝;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钢琴教学行动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辛文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芳;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1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