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的主体性关怀
发布时间:2020-05-19 17:28
【摘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人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题。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只有富有主体性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个体要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就必须以一个主体的姿态出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的主体性提供动力。 本文对德育的考察思路是:实践——理论——实践。首先立足于现时德育实践的“实为”状态;然后从理论上把握德育的“本然”状态,并结合时代精神,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即“应然”);最后又回到在教育实践中,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在德育实践中体现主体性。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德育的时代课题:人始终是哲学研究的中心,人性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的主体性。当今强调和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还是历史的补偿。主体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哲学和其它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我们把主体性界定为:主体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主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一种积极亢奋的、昂然进取的、自觉自为的精神状态。因而教育尤其是德育应着眼于对人的主体性精神力量的培养。 现时德育中人的主体性失落:现时的学校德育基本上是一种“教会服从”的道德教育,“听话”教育。这种德育多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道德教条,缺少对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的积极引导,忽视学生主体的心灵感受、情感态度。可以说德育的新生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唤醒。 德育中主体性道德的重建:道德之所以称办道德,根本上乃是指人 的精神自律。道德情感构成一个人人格品质的底色,道德智慧则是一 种使人的道德行为合理合度的主体素质,因此,德育既要培养人们高尚 的道德情操,也要培养人们合理的道德智慈,使之合情又合理。而真正 的道德主体、道德自律又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因此德育的关健 在于“悟”,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内在领悟与合宜感的体悟。 主体性道德的教育策略:人的主体性建构不是凭空进行的,课程是 进行主体性道德建构的一个重要媒体。主体性德育的出发点是以造就 道德主体、培养学生自律精神为宗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把学生作 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让他们在人际 互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践行道德,以提高他们的思 想品德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41
本文编号:2671230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3 刘铁芳;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67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