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珍;;浅谈如何做好互联网络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兵团工运;2006年06期
2 胡近;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趋向和方法[J];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02期
3 刘东菊;;对我国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学校德育问题的理性思考[J];天津教育;2009年04期
4 佘政文;关于总结抗击“非典”斗争中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经验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7期
5 梁昕;;“门”事件——论青少年道德伦理教育中的社会与家庭问题[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5期
6 张美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禁止传播危害青少年作品法[J];国外法学;1982年02期
7 陆士桢;;知荣辱才能求发展——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耿红卫;高文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7年05期
9 魏兆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历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张冠文;因特网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挑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抱弘;;重心的证明与起点的选择——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向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熊德利;;探索适合于新形势的道德理论体系及教育对策[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艳平;;对哈站流动人口开展预防艾兹病宣传教育对策(摘要)[A];全国铁路第五届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雪超;;浅谈当前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及其教育对策[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婵娥;;浅析学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及寻求教育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黄敏然;;学生打架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7 张大均;;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郝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对策[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丁远声;;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凤武;;简论一种领导心态的利弊、根源及可采取的教育对策[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沙县城二小学 洪秀清;浅谈当前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N];三明日报;2009年
2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记者 王文博;我区着力打造绿色网络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白河二中 卫志强;留守学生的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N];安康日报;2010年
5 记者 金志明;塑造青少年道德就是塑造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商丘市第二回民中学 彭统建;渗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N];商丘日报;2009年
7 张丽日方 于小芹;儿童多动症与好动的教育对策[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据《大河报》报道;青少年道德银行: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周正;孝子岂能靠“工程”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根 实习记者 周醒 强晓;青少年道德法律心理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平台[N];西部法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琳琳;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老颜武;信息文化的负效应及消解[D];东北大学;2008年
7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杰;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艳萍;青少年网络游戏沉溺及其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本玉;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鲁化堂;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春梅;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颖;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关爱华;教育视野下的女大学生成才问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韩洁;小学学校道德教育现存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贺兵兵;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旭雯;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6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