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20-05-22 18:50
【摘要】: 道德不确定性是与确定性相对而言的,指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一种不稳定的、易变动的和存在内在分歧与冲突的状态。“不确定性”成分增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变化的显著特征,青少年表现更为典型,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道德状况的发展趋势,并体现在其个体人格之中。分析其原因,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道德规范松弛,是主要的社会条件;青少年亚道德作为一种未定型的价值,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反逆性、前喻性、共享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是重要的群体原因;而青少年道德心理上既寻求自主、又全方位吸收,既拒斥规则、又求新求异的特征,则是主要个体原因。从对教育的影响看,它意味着青少年对道德发展的看法、对道德生活的理解、对德育内容的取向、对德育方式方法的要求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从而构成道德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压力;它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将一套一致的、相互契合的道德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青少年一代,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必须理性对待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的作用,简单地认为这是“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都是不客观的。从价值分析角度看,它蕴涵着更多的现代性和文化反哺的潜能。从逻辑上看,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有活力的道德的两个方面,没有前者,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就不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制约作用;而没有后者,道德自身将失去活力和前进的动力,二者的相互转化构成道德的运动发展。从现实角度看,它对道德转型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对构建与市场经济社会具有 一体性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客观上扩展 了青少年的价值视野,促使其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 放、由僵化走向创新,为青少年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实验条件和 尝试空间;另一方面,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主导道德的“反叛”, 给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并加剧了转型期青少年的价值空 J合化,从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 针对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的教育理论主张,国内有回归论、西 化论和结合论:回归论主张复兴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教育, 认为只有传统道德才能消匿市场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抵御物化时代 青少年的伦理衰败;“西化论”主张让青少年摒弃传统,以西方近、现代 以来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来启蒙青少年思想;结合论主张将传统道德 与西方市场精神兼容并蓄来构建青少年的新型观念。但它们都试图用一 种价值取代转型过程形成的多元价值并存局面,用同质性的道德观念代 替异质道德价值的冲突,用确定性的规范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影响。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倒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徒劳的。西方有强硬派、温 和派和折中派,强硬派代表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道德主张;温和派以 反传统、反强硬派的面目出现,是一种激进的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实 际上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过激反应;折中派试图在批判上述两种倾向的 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教育哲学,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并逐渐成为西 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主潮。 面对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学校教育首先要有思想上的自觉, 理性反思德育的现状,确立“反对灌输”的合法地位,用开放的教育、 发展的教育、实践探索性的教育来对做出应对。其次,必须建立与社会 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指导思想上由一元向一元与多元 的结合转变、德育目标上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德育 过程的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的转变、德育视野由小德育向大德育 的转变。再次,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加强对青少年不确定性道德成分的整 合,重视传统道德价值的挖掘与转化,注重对新、异道德观念的吸纳, 强化核心道德价值规范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差异产生差异”,从这个意义 上说,青少年道德不确定性增加,本身也是个“现代”问题,,是一个没 有超验道德秩序的“现代”社会里存在的实践问题,不可能靠制定一部 规范性的行为准则而得以解决。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宽容、正视、改造 和吸纳青少年不确定的道德价值成分,不仅是现代人人格的自信和勇气 的体现,而且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珍;;浅谈如何做好互联网络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兵团工运;2006年06期

2 胡近;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趋向和方法[J];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02期

3 刘东菊;;对我国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学校德育问题的理性思考[J];天津教育;2009年04期

4 佘政文;关于总结抗击“非典”斗争中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经验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7期

5 梁昕;;“门”事件——论青少年道德伦理教育中的社会与家庭问题[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5期

6 张美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禁止传播危害青少年作品法[J];国外法学;1982年02期

7 陆士桢;;知荣辱才能求发展——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耿红卫;高文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7年05期

9 魏兆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历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张冠文;因特网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挑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抱弘;;重心的证明与起点的选择——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向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熊德利;;探索适合于新形势的道德理论体系及教育对策[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艳平;;对哈站流动人口开展预防艾兹病宣传教育对策(摘要)[A];全国铁路第五届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雪超;;浅谈当前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及其教育对策[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婵娥;;浅析学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及寻求教育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黄敏然;;学生打架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7 张大均;;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郝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现状与教育对策[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丁远声;;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10 孙凤武;;简论一种领导心态的利弊、根源及可采取的教育对策[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沙县城二小学 洪秀清;浅谈当前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N];三明日报;2009年

2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记者 王文博;我区着力打造绿色网络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白河二中 卫志强;留守学生的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N];安康日报;2010年

5 记者 金志明;塑造青少年道德就是塑造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商丘市第二回民中学 彭统建;渗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N];商丘日报;2009年

7 张丽日方 于小芹;儿童多动症与好动的教育对策[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据《大河报》报道;青少年道德银行: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周正;孝子岂能靠“工程”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根 实习记者 周醒 强晓;青少年道德法律心理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平台[N];西部法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莉君;创造教育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琳琳;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老颜武;信息文化的负效应及消解[D];东北大学;2008年

7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杰;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艳萍;青少年网络游戏沉溺及其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本玉;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鲁化堂;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春梅;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颖;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关爱华;教育视野下的女大学生成才问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韩洁;小学学校道德教育现存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贺兵兵;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旭雯;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7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9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