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20-08-22 19:17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获得资源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断爆发,究其原因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的问题,这还涉及人类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因此,人类必须重塑价值观,提升道德素质,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环境道德教育是确立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根本。本文首先厘清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环境道德的内涵及其核心内容,在此理论背景下环境伦理学实践层面的内容——环境道德教育应运而生,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延伸与扩展,引导公民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对于环境的危害,提高公民环境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生态文明,重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介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接着探讨的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就此在广西地区开展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调查,并联系全国范围的相关调查,采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当前中国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情况,当前环境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失:教材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效果不佳。 基于前文的调查,分析我国环境道德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四:第一,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滞后;第二,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第三,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第四,环境影响的间接性。得出影响环境道德教育的原因,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找到依据。探讨中国环境道德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的成功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环境”教育模式提出的“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养成个人的环境道德素质”对于提高本国公民素质意义极大,也为我们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在理论归纳和实践把握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环境道德教育实用性的方法,本文对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了初步地探讨:第一,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创新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方法;第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环境道德教育舆论氛围;第三,贴近家庭实际生活,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空间;第四,借鉴国外环境道德教育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此对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环境道德教育建构一个成熟完善的体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总之,中国现行的德育体系、内容、方法注入环境道德教育这一新的思维和教学模式,为改进中国学校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期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推进环境道德教育有所稗益。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17
本文编号:2801046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祖荣;论新世纪环境教育的内容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J];道德与文明;2003年02期
3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卢风;环境哲学的基本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祝怀新;环境教育户外教学法理论初探[J];环境教育;1998年01期
6 邱占勇;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7 张连军;生态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新领域[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8 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9 伍新木,邓军;科学的制度安排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1期
10 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秀芹;初中环境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建议[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01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0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