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马相伯思想述论

发布时间:2020-08-24 07:28
【摘要】: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近代的同龄人,在长达百年的生命岁月中,他的活动范围涉及到政治、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他还相当陌生,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才开始重视对马相伯的研究,但更多集中于对马相伯的教育事业和语言语法观的探讨,缺乏对马相伯思想的各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并且在马相伯研究上,史料极其分散和匮乏,这也给人们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本文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主编的《马相伯集》为主要参考资料,结合其它研究论著,通过梳理马相伯的思想发展历程,将其思想分为政治、教育、宗教、文化、科学、外交和实业等七个方面,结合时代特点予以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并把马相伯 的思想纳入 近代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考察那个时代赋予当时人的历史使命和马相伯 对时代提出的不同问题的解答,分析其思想发展之成因和特点,及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比较马相伯和同时代相关人物的思想异同,从而试图对马相伯的思想作出较为适当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对马相伯的文化、科学、外交、实业等方面的思想及总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有很多方面在国内尚属于首次,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政治思想上,马相伯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一生热衷政治。他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引进到国内,为改造中国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一种借鉴,他的政治思想大体上包括了宪政理论、政党学说、民主共和主张、国民性改造和民治主张等诸多方面。马相伯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一个神学家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对未来社会的理想。 教育思想上,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上建树颇多。一生创办了上海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协办了辅仁大学,也曾策划筹建中国人文科学院——函夏考文苑。体现了他以中国为本位,服务于中国,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教育救国的思想。马相伯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 在当时多开风气之先,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宗教思想上,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宗教爱国人士,是一位天主教信徒。他积极提倡宗教平等,信教自由,反对立孔教为国教。同时主张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倡导教会本土化,提倡学术传教,反对消灭宗教,是中国教会自主运动的先驱者。 义化忠汾H;,马相伯一生学贯中西,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能够 淑 ifl-地石儿十囚传统文化,反对经学和孔子的哲学思想,肯定中国的诗歌、文学 成就和其他子贤的思想,提俏中、西文化的沟皿融合,努力学习西学,取西学之 K补小”}上址,爪西洋语法的范式阐释古汉语的语法条理,并从语法分析进而探 时;V汉语的逻辑法则,在翻译问题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介于。【/}忠灶*L,马川伯对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把 f十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神学和科学不仅不会相互排斥,而且会相辅相 )戊,州得益彰。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马相伯提出了崇尚科学、不言教理的原则。 *叫H仆仙‘究科学,发展科学,以科学救国。马相伯以宗教家而提倡科学,对中 卜JyfV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料m*的外交思想以中国为本位,以维护中国和中国人的利益和尊严为目的。 仙反对满汕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主张外交官应明了世界形势和各国的情况,做 到知彼知己,对D-I本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心有着高度的警觉,强烈主张中囚政 府应保护华侨的利益。马相伯的外交思想是属于近代明了世界大势的外交思想。 马川伯的实业活动和思想包括主张发展铁路运输,收回路权,开展对外贸易, 向外口们款以发展经济和实业,井形成了新时期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这些主张 和卅地,对卅进我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lV川D’I丰富的思想内涵源于他的系统的中、西学教育和研究,时代潮流、天主 教兀驱人物和家庭、师友往来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与时俱进是 }V卜I’I思想的最大特点,追求民主共和是马相伯后期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爱国 救IJ0州足以穿马川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中西融通,重视学术教育、科学与 f,11,)什个等特点在马相伯思想中表现的也特别突出。马相伯思想中也有社会生活 条f’叩v、阶级的和政治的、宗教的和认识上的各种局限性。从总体上讲,马相伯 从一位学趴上西的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一位对中国政治有所主张,对中国近现代 政治二*忑有彤响的爱国人士,是创办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是一位有浓厚 民族感恬的宗教活动家。他的文化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主库中一份风格独特 的、UN川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092;G40-092;B9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少荃;;马相伯传(初稿)[J];中国天主教;1984年11期

2 黎远明;爱国老人马相伯在桂林[J];新文化史料;1999年03期

3 李庆华;马相伯文化思想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徐百柯;;复旦之“狗”[J];视野;2011年05期

5 徐百柯;;复旦之“狗”[J];晚报文萃;2011年10期

6 曹宠;;马相伯和复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7 李天纲;耶稣会档案中有关马相伯事迹记录[J];档案与史学;1995年03期

8 钱凯;;马相伯先生二三事[J];江苏政协;1999年01期

9 徐百柯;;复旦之“狗”[J];幸福(悦读);2011年06期

10 权赫秀;马相伯在朝鲜的顾问活动(1882年11月—1884年4月)[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四辈;;思想 政治 文明[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2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C];2002年

3 胡门祥;李育民;;张申府的战时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建美;;简论周恩来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兰英;;论刘少奇的儿童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守民;;学习行知思想 培养早慧儿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7 刘倬林;;略论孙中山先生的对外开放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志锋;白志学;席酉民;;评估评价可靠性的思想和内容初探[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9 李凌高;黄健;;以环境理念为根基,培养有思想的建筑师[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浩;王根轩;刘志强;;生态城市思想、理论与建设技术[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敏;马相伯:浇铸复旦精神第一人[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陈三弟;爱国爱教先驱马相伯[N];联合时报;2004年

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黄书光;马相伯:三千亩田产与一所学校[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薛玉琴;“真宗教家必爱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西式大学要适应国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李舫;给孩子最好的节日礼物[N];人民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有佳 姜泓冰;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N];人民日报;2005年

8 余心言;儿童百科全书为什么会受到成人的钟爱[N];北京日报;2007年

9 老屋;一组抗日救亡报料[N];江淮时报;2006年

10 余心言;儿童百科全书为什么会受到大众的钟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菲;希伯来法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李苍海;中国商业银行民营思想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文新;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严辉;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解文超;先秦兵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马福德;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D];西北大学;2005年

9 黄树生;薛福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隋秀玲;李颀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华;马相伯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梅;贾岛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星林;论蒋翊武的民主革命思想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黎瑛;内忧外患下的创榛辟莽[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仙萍;论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闫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法谱;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寅城;郑观应荒政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勾正刚;拉宾和平思想及政策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振兰;试论蔡元培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2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02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