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行为界限
【部分图文】:
身份
图2 年龄
河南某县,某小学教师在微信家长群里公布了学生的默写成绩,导致部分家长不满,个别家长称“要教师登门道歉,否则举报到教育局”。四川,某中学教师杜教师,因曾制止舒学生在校“耍手机”“耍朋友”,舒学生的家长对教师的管理不满,纠集社会人士对杜教师进行殴打。安徽,某小学教师被家长污言秽语辱骂,甚至暴打,只因未能及时回复家长信息。该家长叫嚣“我有资格打教师,教师没有资格打我”……以上案例反映了现代教师职业与社会公众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来源于教师的“社会定位”与“自我定位”。从“社会定位”层面,社会给教师冠上“精神人”“圣人”“蜡烛”等称号,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过于崇高化,期望过高。而从“自我定位”层面,教师其实只是一种职业,教师也是“普通人”。为何教师职业总被推到风口浪尖?原因在于:教师职业涉及社会公众、公共经费、社会资源,其职业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教师职业劳动的结果具有社会成员共同消费、利用的可能性[1]。道德外显于行为,社会对教师的行为要求源于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认为:“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2]。”而矛盾冲突往往源于后者。社会把“师德”泛化为“个人道德”不仅不利于师德的建设,而且使教师谈“德”色变,对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产生困惑甚至失去基本判断能力和信心。由“德之困惑”导致教师“自主性”大大降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众口难调。这对教师教学、管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走向“无为”的消极极端。针对此问题,虽然政府、社会各界已做出诸多努力,如《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颁布,某些城市甚至还发布了《XX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对教师的权力和行为界限进行规定和约束,但是规定要么过于空泛,要么事无巨细,矛盾冲突依然不间断。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正亟需寻找矛盾的解决办法,使之顺利过渡。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了12个常见的、备受争议的教师行为,通过微信以随机、自愿的方式,汲取众人意见,问卷参与者对此类行为是否“合适”进行判断。根据数据总结出社会对教师行为界限的主流观点,希望社会各界能借此得到启发,对教师行为的界定更为理性化,从而制订出更为合理、可行的教师行为规范。同时,教师也能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进行有效的判断,消除困惑,建立起教师职业的信心。笔者调查搜集了339份有效问卷,答卷者信息如图1~图3,女性居多,为246人,占73%;青年人居多,为223人;身份为教师、学生、家长以外的人群居多,为156人。调查结果总结见下表。图2 年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小艳;陈安娜;;师德之“界”与“线”[J];教学与管理;2015年27期
2 余雅风;;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其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东东;李一杉;刘子阳;周芳;;我国教育权利与义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2000—2015年CNKI数据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4期
2 张颖;;我国教师权利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5年00期
3 胡弼成;王祖霖;;教师职业特征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5年09期
4 李孔文;;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01期
5 龙凌峰;孙玉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师资交流问题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年02期
6 金玉;;教师薪酬待遇权及其实现[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彭语良;李思雨;;程序正义视角下高校教师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王工厂;;高校教师职业权利属性及内涵的反思与界定——基于劳动法的视角[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22期
9 王工厂;;论高校教师的劳动者身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韩小雨;庞丽娟;;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国家教育公务员法律身份及其保障制度[J];教育学报;201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祥云;;师德的责任:难以承受之重——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J];现代教育论丛;2014年04期
2 郭文婧;;师德建设仅靠“划红线”还不够[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4年07期
3 杨竞业;;从底线到边界:伦理场域的界限及其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5 马唯杰;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3期
6 张成岗;鲍曼论“后现代伦理危机”及“后现代伦理学”[J];哲学动态;2005年02期
7 张昆;浅析情感因素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8 黄崴;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静华;;现代教师最缺失的恰恰是教育情怀[J];浙江教育科学;2019年06期
2 齐明砾;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06期
3 侯德华;;浅议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0期
4 王彬彬;刘芳;;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7年27期
5 陈小玲;;知行合一——现代教师成长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9期
6 ;现代教师发展[J];上海教育;2020年Z1期
7 陈光军;;试论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J];教书育人;2007年S6期
8 石家丽;;论现代教师的公共使命[J];中国教师;2011年19期
9 ;现代教师十项职责[J];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02期
10 景学荣;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书育人;2000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万淼;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教师素质[D];河南大学;2002年
3 程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邰鹭明;教师的人性观、角色观和学生观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丹绮;生命视野中的教师角色转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雁;理想教师形象及其现实建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7 卢红;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廖洪玲;现代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9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9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