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21-04-26 18:17
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德育培养出来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德育实践已经冲破其固有的封闭领域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社会”已从理想逐步进入现实。 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德育,应该体现人的发展价值、个体可以充分享用的规范,体现出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的未来性特征。本文的德育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是一种动态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和扩张,在内容上它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抛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理念,构筑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规范,即道德教育内容的发展性。第二: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以道德探讨为基础的教与学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双向重构和学科渗透是德育的核心,本文认为,以教师为权威,以脱离现实生活为标准的教条式道德教育只能使德育失效,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性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本文在描述德育的现状和困境后,提出德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观点。在第一部分,提出当德育还被作为政治的手段时,特别是当把德育作为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别目的时;当德育不再与生活中的各种行...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当今学校德育的现状和思考
(一) 、 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探析
(二) 、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观念
二、 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
(二)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实效分析
(三)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必然趋势
三、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一)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目标研究
(二)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三)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四)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效果评价
结论: 德育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学科渗透是主阵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J]. 徐朝旭. 教育研究. 2003(08)
[2]浅谈小学德育的启蒙性[J]. 戴胜利.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4)
[3]应用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 唐汉卫.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8)
[4]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 王恒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8)
[5]“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 陈桂生. 上海教育科研. 2003(04)
[6]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J]. 杨韶刚.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7]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与社会德育管理导向问津[J]. 李保强,滕秀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8]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李军兰,张爱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9]日本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及启示[J]. 易红郡.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2)
[10]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 张澍军. 教育研究. 2003(02)
本文编号:3161885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当今学校德育的现状和思考
(一) 、 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探析
(二) 、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观念
二、 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
(二)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实效分析
(三) 、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必然趋势
三、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一)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目标研究
(二)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三)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四) 、 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效果评价
结论: 德育是一种开放性体系,学科渗透是主阵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J]. 徐朝旭. 教育研究. 2003(08)
[2]浅谈小学德育的启蒙性[J]. 戴胜利.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4)
[3]应用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 唐汉卫.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8)
[4]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 王恒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8)
[5]“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 陈桂生. 上海教育科研. 2003(04)
[6]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J]. 杨韶刚.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7]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与社会德育管理导向问津[J]. 李保强,滕秀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8]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 李军兰,张爱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04)
[9]日本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及启示[J]. 易红郡.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2)
[10]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J]. 张澍军. 教育研究. 2003(02)
本文编号:3161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6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