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对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4-29 19:22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更是信息社会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正如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它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一样,网络发展也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的德育工作必须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研究学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这对规范青少年的网络生存,引导其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本文的写作出发点和目的。 第二部分:现代网络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支撑。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它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性、社会性,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既充满人性,也滋长人性中的劣根性;既有有序性,也有无序性。因而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它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真实社会。诸如:网络的全球性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迷失,民族意识弱化;网络的隐蔽性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青少年道德人格缺失,道德情感冷漠;网络的多媒体化特...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前言
二. 现代网络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支撑
(一) 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
(二) 网络社会诸多网络问题需要道德教育
三. 网络道德教育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
(一) 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封闭性的超越
(二) 网络道德教育的互动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的超越
(三) 网络道德教育的及时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滞后性的超越
(四) 网络道德教育的趣味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性的超越
(五) 网络道德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普遍性的超越
(六) 网络道德教育的隐蔽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正面性的超越
(七) 网络道德教育的仿真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规范性的超越
四. 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应
(一)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原则
(二) 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应思考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学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王华新,高俊.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03)
[2]建设网络文明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 左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J]. 张志刚,刘连峰. 教育探索. 2002(02)
[4]试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 王忠斌.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5)
[5]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 刘慧,朱小蔓. 教育研究. 2001(09)
[6]略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 赵玲. 煤炭高等教育. 2001(04)
[7]论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J]. 傅智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8]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J]. 章上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9]论网络德育教学观[J]. 胡成广. 思想教育研究. 2001(03)
[10]提升信息素养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J]. 张来春.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6)
本文编号:3168031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前言
二. 现代网络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支撑
(一) 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
(二) 网络社会诸多网络问题需要道德教育
三. 网络道德教育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
(一) 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封闭性的超越
(二) 网络道德教育的互动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的超越
(三) 网络道德教育的及时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滞后性的超越
(四) 网络道德教育的趣味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性的超越
(五) 网络道德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普遍性的超越
(六) 网络道德教育的隐蔽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正面性的超越
(七) 网络道德教育的仿真性特征对学校传统道德教育规范性的超越
四. 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应
(一)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原则
(二) 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回应思考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学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王华新,高俊.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03)
[2]建设网络文明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 左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J]. 张志刚,刘连峰. 教育探索. 2002(02)
[4]试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 王忠斌.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5)
[5]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 刘慧,朱小蔓. 教育研究. 2001(09)
[6]略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J]. 赵玲. 煤炭高等教育. 2001(04)
[7]论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J]. 傅智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8]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J]. 章上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9]论网络德育教学观[J]. 胡成广. 思想教育研究. 2001(03)
[10]提升信息素养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J]. 张来春.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6)
本文编号:316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16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