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胡瑗“苏湖教法”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4 23:49
  我国北宋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郡的教育教学期间,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史称“苏湖教法”。经胡瑗二十余年在苏湖两地及京师太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皆能裨于世用,被宋仁宗于公元1044年诏定为太学法,由一地方教学法跃升成为了中央高等学府的教学法。 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胡瑗先生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可以说,“苏湖教法”是胡瑗先生对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别贡献。 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教学之法最备”,“先生教人有法”,“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法最称善”。这“最备”、“有法”、“得当”、“称善”是对“苏湖教法”最恰如其份的评价。近代陈青之教授把“苏湖教法”誉为“富有人间兴味的...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胡瑗与“苏湖教法”的成名
二、 “苏湖教法”的成因
    (一) 、 科举制度四百年后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苏湖教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 、 宋真宗、仁宗时期的文教政策和江浙地区经济的发达为“苏湖教法”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 、 胡瑗先生本人的个性和素质是“苏湖教法”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四) 、 北宋王朝的第一次大规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为“苏湖教法”的“亮相”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 “苏湖教法”的内涵
    (一) 、 “经义、治事,以敦实学”:分科教学法--中国古代教学史上一次开拓性的创新
    (二) 、 “‘推诚’、‘甄别’,相与教习”:分组施教法--不可多得的因材施教的典范
    (三) 、 “‘投壶、习射’,‘合雅乐歌诗’”:愉快教育法--寓教于乐的生动体现
    (四) 、 “图之讲堂,朝夕对之,皆若素习”:直观教学法--直观性原则也是现代教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五) 、 “以广其闻见,有益于学者”:现场教学法--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的金方妙药
    (六) 、 “科条纤细,以身先之,以治己而治乎人者”:人格感化法--模范的行为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七) 、 “教师视诸生为子弟,诸生敬爱教师如父兄”:情感投入法--爱是教育成功的良导体
    (八) 、 “亦时召之,论其所学;自出一义,人人以对”:研讨式教学法--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有效形式
    (九) 、 “奖之激之,以励其志”:奖激教学法--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再现
    (十) 、 “教授、解经,旨意明白”:讲授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的一朵奇葩
四、 “苏湖教法”的影响
五、 “苏湖教法”的现代价值
    (一)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创新。
    (二) 遵守教学原则,革新教学方法。
    (三) 注重情感投入,调正师生关系。
    (四) 涵养自身修为,锤炼教师艺能。
    (五) 开好选、必修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六) 正视学生差异,激活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5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045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