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进城: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的教师流动
发布时间:2017-06-13 15:10
本文关键词:曲线进城: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的教师流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流入城市的农村教师愈来愈多,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愈加严重的局面,自2004年起国家推行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希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但实施效果却未达预期。基于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的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追踪其流入农村学校到流出的全过程,进而揭示这一流动的实质。本研究以湖南省L县J中学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考察J中学农村教师流动全过程,运用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的相关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解释农村教师流动的实质,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在城乡教师岗位竞争的场域中,农村教师受自身资本数量与结构的限制,不得不采取曲线进城的策略,即暂时去农村学校从教,然后寻求各种机会进入城市工作。从微观上而言,这一策略是农村教师的惯习与农村学校、农村学生与学生家长的惯习矛盾的结果。这三重矛盾所导致的农村学校恶性循环则进一步推动着整个曲线进城的进程。从宏观上而言,农村教师曲线进城是社会结构再生产的结果,即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内化成农村教师向城性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认知结构下,农村教师实施曲线进城的行动策略更为坚定。这一策略的实施客观上推动着农村教师与农村学生的阶层再生产。当前,农村教师曲线进城逐渐成为农村教师流动的新常态。面对这一局面,在国家采取的“开源节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寻求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利益均衡点,实施半留半放的政策,才能更为有效的改变农村教育的困局。
【关键词】:教师流动 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6
- 1.1 研究缘起8-9
- 1.1.1 源自现实的疑惑8
- 1.1.2 基于政策的反思8-9
- 1.1.3 基于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思9
- 1.2 文献综述9-19
- 1.2.1 国内相关研究10-16
- 1.2.2 国外相关研究16-19
-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19-26
- 1.3.1 研究问题19
- 1.3.2 研究过程19-24
- 1.3.3 研究者的反思24-26
- 第2章 年轻化的流动:J中学教师流动的历史探究26-45
- 2.1 J中学的概况26-32
- 2.1.1 从煤炭经济到务工经济:S镇经济结构的变化26-27
- 2.1.2 从分散到集聚:S镇的教育布局的变化27-29
- 2.1.3 被忽视的教育:J中学的深描29-32
- 2.2 J中学的教师们32-38
- 2.2.1 领导层:强势群体和常驻群体32-33
- 2.2.2 年轻教师:弱势群体和流动群体33-35
- 2.2.3 博弈与妥协:两类群体的关系35-38
- 2.3 J中学教师的流动38-45
- 2.3.1 从5人到80人:持续壮大的教师队伍38-39
- 2.3.2 新教师走马灯式的变换:教师队伍流动的年轻态39-45
- 第3章 场域内位置的变化:农村教师曲线进城的流动过程45-53
- 3.1 编制教师HL、DJL、LTP的流动过程45-48
- 3.1.1 HL的流动过程45-47
- 3.1.2 DJL的流动过程47-48
- 3.1.3 LTP的流动过程48
- 3.2 特岗教师CB、AXL与免费师范生CNJ的流动过程48-50
- 3.2.1 CB的流动过程48-49
- 3.2.2 AXL的流动过程49-50
- 3.2.3 CNJ的流动过程50
- 3.3 场域内位置变化的原因与策略50-53
- 3.3.1 曲线进城:农村教师位置变化策略51
- 3.3.2 资本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农村教师流动的原因51-53
- 第4章 惯习的不合拍:农村教师曲线进城的微观分析53-69
- 4.1 农村教师惯习所引发的三重矛盾53-61
- 4.1.1 城市人在农村:与农村环境、工资待遇的矛盾53-56
- 4.1.2 上进的教师与“被刷下来的留守儿童”:与农村学生的矛盾56-59
- 4.1.3 认可教育与放弃教育:与农村家长的矛盾59-61
- 4.2 三重矛盾激化后的消极怠工61-65
- 4.2.1 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教学上的懈怠61-64
- 4.2.2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理上的懈怠64
- 4.2.3 “尽可能娱乐自己”:心理上的逃避64-65
- 4.3 三重矛盾与消极怠工的结果65-69
- 4.3.1 师生关系恶化:师生惯习矛盾的结果65-66
- 4.3.2 居高不下的退学率:农村教师消极怠工的后果66-68
- 4.3.3 恶性循环:三重矛盾影响下的农村教育68-69
- 第5章 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农村教师曲线进城的宏观分析69-81
- 5.1 城乡二元结构的内化69-70
- 5.1.1 向城性的认知结构69
- 5.1.2 扎根农村与向城性认知结构的矛盾69-70
- 5.2 向城性认知结构下的行动策略70-77
- 5.2.1 立足在城市:曲线进城的实现71-72
- 5.2.2 无声与有声的反抗:曲线进城的失败72-77
- 5.3 行动策略实施的结果77-81
- 5.3.1 农村中上层地位的维持:农村教师的阶层再生产77-80
- 5.3.2 农二代:农村学生的阶层再生产80-81
- 第6章 半留半放:农村教师曲线进城的对策思考81-84
- 6.1 留住政策的失败81-83
- 6.1.1 开源未节流:国家“开源节流”政策的实施效果81-82
- 6.1.2 农村教师资本的变化:留住策略失败的重要原因82-83
- 6.2 半留半放的利益均衡点83-84
- 结语84-85
- 参考文献85-88
- 附录88-9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0-91
- 致谢91
本文关键词:曲线进城: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的教师流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468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