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14 07:05

  本文关键词: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徽因是我国现代女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其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典型的知识分子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人格特征,值得今天的女性思考与借鉴。其对我国当代女生教育的启示为:学校尤其是女子院校,要进一步厘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广大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各界要携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林徽因 人格特征 教育学意义 女生教育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林徽因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位传奇女子,她的才情、容貌、成就等都非常出众。由于缺少系统的研究,后人对这位非凡女性的评价与其成就并不相称。前些年,由于相关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海内外炒作较多的是林徽因的爱情轶事;近些年,缘于林洙的一些爆料,网络媒体又把她歪曲为绯闻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光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2 王宇;;讲述林徽因的意义: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个案研究[J];学术月刊;2015年06期

3 张华;;当代青年恋爱婚姻家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01期

4 陈新华;;民国社会文化变迁下上层新知识女性的嬗变与困惑——以林徽因为个案[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冬生;;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王桃;;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变化研究[J];文教资料;2016年3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光君;;女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2 李茂;;高校大学生性别认知与性别教育调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年03期

3 杨亚庚;;高师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4 俞晓霞;;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J];学术月刊;2014年11期

5 于光君;;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6 杨联芬;;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5期

7 汪原;;女性主义之于建筑学的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延华;姚江林;徐燕;周磊;;农业院校大学生性别认知的调查与对性别教育的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张峻荣;;经济与婚姻——10省、市离婚率水平实证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林徽因诗文中的宗教情结[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 陈邑华;;林徽因散文的诗性美[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吴正毅;;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李向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孤独”情感[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家伦;;略论林徽因的创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邓筠莎;黄慧敏;;林徽因诗歌《一天》的英译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8 陈江红;;林徽因诗歌风格变化及情感主脉[J];儿童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9 王军;彭斐;林美惠;阎承骏;白志刚;韩多妮;;正在消失的北京腔调[J];新华航空;2010年08期

10 ;林徽因诗三首[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闵捷;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郑瑛 九三学社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儿童博物馆馆长;林徽因与古建筑[N];联合时报;2014年

3 赵国忠;林徽因的两首佚诗[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张红萍;林徽因:做自己[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张小春;想起林徽因[N];发展导报;2004年

6 陈宇;才女林徽因[N];海峡时报;2002年

7 龚育之;关于林徽因[N];学习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刘伟;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徐行;林徽因的天津四月天[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素颖;林徽因诗歌艺术“三美”——“色彩感”、“音乐性”、“建筑意”[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冉冉;以“一首桃花”为例论音乐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音乐形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洋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的演唱实践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4 汪楚红;论京派沙龙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6年

5 卢红敏;林徽因诗歌创作论[D];华侨大学;2004年

6 赵慧静;林徽因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年

8 班业新;论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丽娜;心灵不息的变幻——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48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b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