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弹性与压力应对方式、情绪加工偏向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弹性与压力应对方式、情绪加工偏向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教师 心理弹性 压力应对方式 情绪加工偏向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良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地应对压力情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坚守教学承诺并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心理保障。心理弹性(resilience)被译为“复原力、弹力、回弹力”,是一个物理概念在心理学上的应用。通常我们理解的心理弹性是指面对高危高压环境依旧可以保持正常发展的能力,其中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个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高危高压环境,二是在这种情境下,个体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个体从各种创伤压力中复原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运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目前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相关特点,在形成对于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现状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不同心理弹性中学教师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心理弹性教师的情绪认知加工偏向。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研究一是通过对山东某市中学教师施测刘春兰编制的《中学教师心理弹性量表》以获得目前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基本状况,再从性别、教龄以及职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基本特点。研究二,将研究一中的高低分组被试分别施测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以寻找中学教师心理弹性与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三,被试同研究二,分别采用视频诱发被试的相应情绪,在此基础上,运用情绪stroop范式来获取被试对于不同性质情绪词的反应时,进而分析得出不同心理弹性被试在不同诱发条件下的认知偏向,从而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中学教师心理弹性总体水平良好,受到性别、教龄、职称以及是否经常担任班主任等因素的影响。(2)中学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多以成熟型为主,高心理弹性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方式相关,低心理弹性与自责等方式相关。(3)高心理弹性中学教师的反应速度、灵活性较低心理弹性教师更强,且低心理弹性的中学教师对于消极信息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综上所述,高心理弹性中学教师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应对方式更积极。这为更有效地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从而为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中学教师 心理弹性 压力应对方式 情绪加工偏向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文献综述8-19
- 1.1 心理弹性概述8-12
- 1.1.1 心理弹性研究溯源8
- 1.1.2 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8-9
- 1.1.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9-11
- 1.1.4 教师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11-12
- 1.2 应对方式概述12-14
- 1.2.1 应对及应对方式定义概述12
- 1.2.2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2-13
- 1.2.3 应对方式的测量13-14
- 1.3 情绪概述14-15
- 1.3.1 情绪的定义概述14
- 1.3.2 情绪的相关研究概述14-15
- 1.4 情绪的认知加工偏向概述15-18
- 1.4.1 认知加工偏向概述15-16
- 1.4.2 认知加工偏向的研究范式16-17
- 1.4.3 情绪的认知加工偏向17-18
- 1.5 问题提出18-19
- 第2章 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一般状况研究19-26
- 2.1 研究目的19
- 2.2 研究假设19
- 2.3 研究方法19-20
- 2.3.1 研究对象19-20
- 2.3.2 研究工具20
- 2.3.3 研究程序20
- 2.3.4 数据处理20
- 2.4 研究结果20-23
- 2.5 研究讨论23-24
- 2.6 小结24-26
- 第3章 不同心理弹性中学教师的应对方式研究26-29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假设26
- 3.3 研究方法26-27
- 3.3.1 研究对象26
- 3.3.2 研究工具26
- 3.3.3 研究程序26
- 3.3.4 数据处理26-27
- 3.4 结果与分析27
- 3.5 讨论27-29
- 第4章 不同心理弹性中学教师的情绪加工偏向研究29-36
- 4.1 研究目的29
- 4.2 研究假设29
- 4.3 研究方法29-31
- 4.3.1 实验设计29
- 4.3.2 实验被试29
- 4.3.3 实验材料及工具29-31
- 4.3.4 研究程序31
- 4.3.5 数据处理31
- 4.4 研究结果31-34
- 4.5 总体结果34
- 4.6 讨论34-36
- 第5章 研究总结36-39
- 5.1 总讨论36-38
- 5.2 总结论38
- 5.3 研究的创新之处38
- 5.4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38-39
- 附录39-42
- 参考文献42-45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5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6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7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8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1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91496.html